2019學(xué)年九年級(下)語文文言文《魚我所欲也》知識點梳理
一、作者作品。
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名?,字?,?時期著名的?、?,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有“?”之稱。我們還學(xué)過他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二、內(nèi)容概括。
課文第一段,用類比手法引出中心論點,并對論點進(jìn)行論證。
第二段,運用舉例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以“一簞食,一豆羹”和“不辯禮義”地貪求“萬鐘”的例子,進(jìn)一步證明“義”重于生命,并得出中心論點,指出不應(yīng)該為物欲所惑。
三、字音字形
惡(?)?簞(?)
羹(?)?蹴(?)
四、詞語匯總
(一)重點詞語釋義
(1)故不為茍得也?茍:?。
(2)故患有所不辟也?患:?。
(3)非獨賢者有是心?是:?。
(4)蹴爾而與之?與:?。
(5)妻妾之奉?????????? ???奉:?。
(6)此之謂失其本心???? ?????????本心:?。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
(8)賢者能勿喪耳?喪:?。
(9)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蹴:?。
(10)是亦不可以已乎? ??????? 是:?。
(11)萬鐘于我何加焉! ??????? 何加:?。
(12)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 得:?。
(13)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辯:?。
(14)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與:?。
(15)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鄉(xiāng):?。
(二)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4)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三)古今異義
1. 一豆羹
(古義:?;今義:?)
2.萬鐘于我何加焉
(古義:?;今義:?)
3.是亦不可以已乎
(古義:?;今義:?)
(四)詞類活用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古義:?;今義:?)
(五)一詞多義
與:??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蹴爾而與之:
未復(fù)有能與其奇者:
而:??蹴爾而與之: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則:??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入則無法家拂士: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為:??故不為茍得也:
為宮室之美: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不足為外人道也:
由是:?由是感激:
由是則生:
由是先主遂詣亮:
茍:??茍富貴,無相忘:
故不為茍得也:
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人皆有之:
宮室之美:
得:?二者不可得兼:
得之則生:
是:?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五、特殊句式
判斷句
魚,我所欲也?“……也”表判斷
舍魚而取熊掌者也?“……者也”表判斷
倒裝句
萬鐘于我何加焉?疑問代詞“何”賓語前置
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詞結(jié)構(gòu)“于生者”狀語后置
六、重點句子翻譯
1.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句譯】
2.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句譯】
3.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句譯】
4.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句譯】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句譯】
6.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句譯】
7.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句譯】
8.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句譯】?
9.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句譯】
10.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句譯】
11.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句譯】
七、文章主旨
文章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了“?”的中心論點。他對比了兩種人生觀,贊揚了那些?的人,斥責(zé)了那些?的人。告誡人們?是不可取的。
八、理解性默寫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
2、體現(xiàn)“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3、孟子認(rèn)為能做到舍生取義的人是:
4、孟子認(rèn)為失其本心的行為是:
5、在孟子看來,什么情況下,即使遇到禍患也會挺身而出的?
6、不辯禮義的接受萬鐘是為了:
7、文中與“嗟來之食”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九、簡答: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請結(jié)合具體例子,談?wù)勛髡呤沁\用什么論證?方法(談一種即可)來證明文章的中心論點的。
?
十、出自課文的成語及釋義。
舍生取義:?。
十一、資料補充。
孟子名言
①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
②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③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④盡信書不如無書。
⑤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⑥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獲得更多試題及答案,歡迎聯(lián)系微信公眾號:ygj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