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專題-文言文概括分析
命題特點
分析綜合題是高考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高考往往采用客觀選擇題(四選一)的形式,全國卷的題干術(shù)語往往是“概括與分析”,且往往從人物、地點、時間、詞義、關(guān)系、依據(jù)與結(jié)論等6個角度進行設(shè)誤,以考查對文意的綜合理解等,這是近年來全國卷持續(xù)考查的成熟題型。
因為選項命制的特點采用“概括+分析”的形式,常常是先對人物進行概括,然后再舉事例印證分析,且往往是概括“無錯”、分析“有瑕”,故應先比“分析”,再析“概括”,重點關(guān)注分析印證部分。
選項“分析”部分文字較多,信息量較大,往往是文中多處文句的綜合,因此應將“分析”部分切片,層層比對,便于化整為零,逐一攻破。
?
命題“3大特點”
|
“5個角度”比對、“10個設(shè)誤點”判斷
|
①四個選項基本按行文順序設(shè)置,用現(xiàn)代漢語表述,且內(nèi)容屬于文章主要部分。按順序設(shè)置,有利于快速找到信息區(qū)間進行文題比對。
②每個選項均是先用一個或兩個四字格式短語對人物進行概括,然后舉事例印證分析。
③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錯誤,且該項錯誤也非全錯,而是錯一點,往往是“概括”無錯,“分析”有瑕。
故在比對時可重點關(guān)注分析印證的部分文字。
|
比對法就是把選項與原文進行細致的比對、分析,從中發(fā)現(xiàn)選項與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參照下面5個比對角度和10個常設(shè)誤點,找出選項的干擾之處。
|
角度一:比對人物
|
誤解形象 張冠李戴
|
角度二:比對時間、地點
|
時序顛倒 空間錯位
|
角度三:比對關(guān)鍵詞語
|
曲解文意 歸納不全
|
角度四:比對添加或刪減內(nèi)容
|
無中生有 以偏概全
|
角度五:比對關(guān)系
|
改變因果 事件雜糅
|
“5個角度”比對
角度一:比對人物
命題
設(shè)誤
|
張冠
李戴
|
即把甲人物所為說成是乙人物所為,或者把甲事件結(jié)果說成是乙事件結(jié)果。
|
誤解
形象
|
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來的性格特點故意說錯,造成對人物形象的錯誤理解。
|
比對
方法
|
要圍繞“是誰,在何時何地,說過什么話,做過什么事,有什么樣的品質(zhì)”比對,要著重比對選項在這幾方面的表述與原文是否一致。
|
?
典例一:
契丹縱人漁界河,又數(shù)通鹽舟,吏不敢禁,皆謂:與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將奈何?雄州趙滋勇而有謀,可任也?!笔怪I以指意,邊害訖息。
C. 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邊地事端。契丹違約在界河捕魚運鹽,他認為萌芽不禁終將釀成大禍,派使者偕同雄州趙滋前往調(diào)解,邊地雙方得以相安無事。
【解析】
從張冠李戴的角度設(shè)誤,根據(jù)原文介紹契丹人的做法,官吏們怕生事,曾公亮認為趙滋有勇有謀,并舉薦給朝廷,派遣使者下達旨意,應該是皇上派遣趙滋去契丹傳達旨意,并非曾公亮“派使者偕同雄州趙滋前往”。故C項與原文內(nèi)容不符。
【參考譯文】
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魚,又多次開通鹽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說:和他們較量,將要生事。曾公亮說:“剛開始時不禁止,以后將怎么辦呢?雄州趙滋勇敢有計謀,能夠勝任?!迸哨w滋前去告諭旨意,邊境禍害終于平息了。
角度二:比對時間、地點
?
命題
設(shè)誤
|
時序
顛倒
|
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時,命題者故意將事情發(fā)生的時間順序顛倒。
|
空間
錯位
|
把不同空間地點的事件糅合起來表述,故意在地點方面顛倒位置關(guān)系。
|
比對
方法
|
分析時特別注意選項中人物行為、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的詞語,并與原文比對,理清人物在何時、何地做了何事。
|
典例二:
宗質(zhì)乾道庚寅為洪倅,時予為奉新縣令,屢謁之,不知其母子間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質(zhì)造朝,除知臺州。朝士云:“李臺州,曾覿姻家也。覿無子,子臺州之子?!庇枰灰姴桓以僖?,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臺州既沒,予與丞相京公同為宰掾。談間,公為予言李臺州母子事。予生八年,喪先太夫人,終身飲恨,聞之,泣不能止,感而為之傳。
B.作者楊萬里素來仰慕李臺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臺州去世之后,才寫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傳頌其事跡。
【解析】從時序顛倒的角度設(shè)誤,“作者楊萬里素來仰慕李臺州至孝之名”錯,根據(jù)原文可知,作者最初并不知道李臺州與其母親的事,直到李臺州死后,在與丞相京公交談中才知道李臺州母子之間的故事,才了解李臺州至孝之名。
【參考譯文】
宗質(zhì)在乾道庚寅年擔任洪州副郡守,當時我做奉新縣的縣令,多次拜謁他,不知道他們母子間的事情。第二年,我到京師做官,宗質(zhì)入朝,被授予臺州知府。朝中人士說:“李臺州,是曾覿的姻親。曾覿沒有兒子,把臺州的兒子當作自己的兒子?!蔽乙娝淮?,(從此)不敢再去見他,也不知道他的孝順。
十七年后,臺州已經(jīng)去世,我與丞相京公一同為宰相屬官。談?wù)撻g,京公給我說了李臺州母子的事。我出生八年,母親去世,終身遺憾。聽說了李臺州母子的事,哭泣不止,被感動并為他作傳。
角度三:比對關(guān)鍵詞語
?
命題
設(shè)誤
|
曲解
文意
|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關(guān)鍵詞語的意義,從而制造干擾項干擾考生,這種方式是命題的主要陷阱。
|
歸納
不全
|
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遺漏關(guān)于人物、事件、觀點等方面的內(nèi)容。
|
比對
方法
|
要細心辨析選項中對人物的分析、文本道理的闡述等有無夸大、歪曲或偷換概念的現(xiàn)象,要注意比對選項轉(zhuǎn)述時是否漏掉了某個起關(guān)鍵作用的詞語。
|
典例三:
(陳登云)出按河南。歲大饑,人相食。副使崔應麟見民啖澤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進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鍾化民赍帑金振之。
D.陳登云關(guān)心百姓,奏請救助災區(qū)。在他巡視河南期間,當?shù)啬瓿汕甘?,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災情,皇上當即派遣寺丞鍾化民籌措錢款賑濟災民。
【解析】從曲解詞義角度設(shè)誤,“皇上當即派遣寺丞鍾化民籌措錢款賑濟災民”與原文不符,原文說的是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鍾化民攜帶國庫錢財賑恤百姓。赍:攜帶,帑金:國庫的錢財。
【參考譯文】
(陳登云)出朝巡察河南。當?shù)匕l(fā)生大饑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應麟見到百姓吃湖澤中的雁糞,便裝入袋中給陳登云看,登云隨即送至朝廷?;噬狭⒓磁汕菜仑╂R化民攜帶國庫錢財賑恤百姓。
角度四:比對添加或刪減內(nèi)容
?
命題
設(shè)誤
|
無中
生有
|
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觀點等內(nèi)容,致使選項的分析概括于文無據(jù)。
|
以偏
概全
|
將原文對某一方面的判斷通過增加或刪減表范圍或程度及其他類的詞語,故意擴大或縮小判斷對象的范圍。
|
比對
方法
|
辨析時應將選項的內(nèi)容與原文仔細比對,檢查是否有故意添加的而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內(nèi)容或詞語,或者篩查選項中有無漏掉原文關(guān)鍵詞(尤其是表范圍或程度的副詞)的情況。
|
典例四:
楚俗信巫不信醫(yī),自三代以來為然,今為甚。凡疾不計久近淺深,藥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數(shù)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責,殫其財,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責之曰,是醫(yī)之誤,而用巫之晚也。終不一語加咎巫。故功恒歸于巫,而敗恒歸于醫(yī)。效不效,巫恒受上賞而醫(yī)輒后焉。故醫(yī)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為容,雖上智鮮不惑。甚而沅湘之間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罰而不怨恚,而巫之禍盤錯深固不解矣。醫(yī)之道既久不勝于巫,雖有良醫(yī)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學者日以怠,故或曠數(shù)郡求一良醫(yī)不可致。
A.楚地的風俗是信巫不信醫(yī)。長久以來,巫禍橫行,巫師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譴責,醫(yī)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裝神弄鬼,學者不愿行醫(yī),所以求一良醫(yī)而不可得。
【解析】
從以偏概全的角度設(shè)誤。選項“學者不愿行醫(yī),所以求一良醫(yī)而不可得”錯,該句對應原文“而學者日以怠,故或曠數(shù)郡求一良醫(yī)不可致”有兩個限制詞語“或”“數(shù)”,對時間和范圍進行了限制,而選項中去掉了這兩個限制,變得絕對化了,故A項與原文不符。
【參考譯文】
楚國的風俗是相信巫術(shù)不相信醫(yī)學,從三代以來就是這樣,現(xiàn)在更為嚴重了。一切疾病不考慮病的時間長短輕重,藥一旦入口不奏效,立即就摒棄不用。至于巫術(shù),反復試驗十幾次沒有效果,也不悔改,并且把過失歸在自己身上沉痛自責,用盡他們的錢財,耗盡他們的精力,最終不見效,將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責說,這是醫(yī)生的失誤,而找巫師太晚了。最終沒有一句話是歸罪于巫師的。所以功勞永遠歸于巫師,而失敗永遠歸于醫(yī)生。奏效不奏效,巫師總是受到上等的賞賜而醫(yī)生總是在他之后。所以醫(yī)生稍稍想要急于求利、取信于人,就一定要借助邪氣魅惑的征兆來作為表象(迷惑人),即使是大智之人也很少不被迷惑。更嚴重的是沅湘之地是用人來祭祀不該祭拜的鬼,求取好處,遭受嚴重的刑罰卻不怨恨,因而巫術(shù)的禍害已盤根錯節(jié)、根深蒂固不能解決了。從醫(yī)的風尚已經(jīng)很久不能勝過巫術(shù)了,即使有好的醫(yī)生也不能施展他的才能,來成就他的威名,而且學醫(yī)的人一天天地懈怠,所以有時在幾個郡的廣大地區(qū)求取一個好醫(yī)生都不能得到。
角度五:比對關(guān)系
?
命題
設(shè)誤
|
改變
因果
|
命題人將原因說成結(jié)果,或?qū)⒔Y(jié)果說成原因,或給句子強加因果關(guān)系,或?qū)⒁蚬P(guān)系改變成了其他關(guān)系。
|
事件
雜糅
|
將文段敘述的幾件事情或事情的細節(jié)進行雜糅混編,或把多個人做的事說成一個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實的混亂狀態(tài)。
|
比對
方法
|
辨析時理清人物與事件的關(guān)系,事件產(chǎn)生的原因、結(jié)果及其內(nèi)在的邏輯關(guān)系,將選項與原文仔細比對,檢查關(guān)系是否恰當。
|
?
典例五:
將已受命,拜而報君曰:“臣聞國不可從外治,軍不可從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應敵。臣既受命專斧鉞之威,臣不敢生還,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許臣,臣不敢將?!本S之,乃辭而行。軍中之事,不聞君命,皆由將出,臨敵決戰(zhàn),無有二心。是故智者為之謀,勇者為之斗,氣厲青云,疾若馳騖,兵不接刃而敵降服。
B.將軍接受任命后,將再次請求君王給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戰(zhàn)勝敵人還需要智者出謀劃策、勇士英勇戰(zhàn)斗。
【解析】
從因果關(guān)系的角度設(shè)誤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把握。原文中將軍接受任命后,將再次請求君王給予充分信任,這樣才能臨敵作戰(zhàn),專心一意。因此,智謀之士都愿意為他出謀劃策,勇武之人都愿意為他殊死戰(zhàn)斗。原文是因果關(guān)系,B項變成了并列關(guān)系。
【參考譯文】
主將已經(jīng)接受任命,參拜并向國君報告說:“我聽說國事不可受外部的干預,軍隊作戰(zhàn)不能由君主在朝廷遙控指揮;臣子有異心就不能忠心侍奉君主,疑慮重重,意志不堅定就不能迎敵應戰(zhàn)。我既已奉命執(zhí)掌軍事大權(quán),不獲勝不敢活著回來,希望您也垂示一句賜予我行使權(quán)力的話。國君如果不答應我的要求,我不敢接受擔任主將的任命?!眹龖手?,主將就辭別國君率軍出征。從此軍中一切事務(wù),不聽命于國君而全部聽命于主將,臨敵作戰(zhàn),專心一意。這樣,就能使智謀之士都愿出謀劃策,勇武之人都愿殊死戰(zhàn)斗,士氣昂揚直沖霄漢,行動迅速如快馬奔馳,兵未交鋒而敵人就已降服。
對點練習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溫子升,字 鵬舉,晉大將軍嶠之后也。世居江左。子升初受學于崔靈恩、劉蘭,精勤,以夜繼晝,晝夜不倦。長乃博覽百家,文章清婉。為廣陽王淵賤客,作?侯山祠堂碑文?,常景見而善之,故詣淵謝之。景曰:“頃見溫生。”淵怪問之,景曰:“溫生是大才士?!睖Y由是稍知之。
熙平初,中尉、東平王匡博召辭人,以充御史,同時射策 者八百馀人,子升與盧仲宣、孫搴等二十四人為高第。于時預選者爭相引決,匡使子升當之,皆受屈而去。搴謂人曰:“朝來靡旗亂轍者,皆子升逐北?!彼煅a御史,時年二十二、臺中文筆皆子升為之。以憂去任,服闋 ,還為朝請。
正光末廣陽王淵為東北道行臺召為郎中軍國文翰皆出其手于是才名轉(zhuǎn)盛黃門郎徐紇受四方表啟答之敏速于淵獨沉思曰彼有溫郎中才藻可畏高車破走,珍賓盈滿,子升取絹四十匹。及淵為葛榮所害,子升亦見羈執(zhí),榮下都督和洛興與子升舊識,以數(shù)十騎潛送子升,得達冀州。自是無復宦情,閉門讀書,厲精不已。
建義初,為南主客郎中。及天穆將討邢杲,召子升同行,子升未敢應。天穆謂人曰:“吾欲收其才用,豈懷前忿也。今復不來,便須南走越,北走胡耳!”子升不得已而見之。加伏波將軍,為行臺郎中,天穆深加賞之。
齊文襄王引子升為大將軍府諮議參軍。子升前為中書郎,常詣蕭衍客館受國書,自以不修容止,謂人曰:“詩章易作,逋峭難為?!蔽南屦^客元僅曰:“諸人當賀?!蓖谱由详愞o。子升久忸怩,乃推陸操焉。及元僅等作亂,文襄疑子升知其謀。方使之作?獻武王碑文?,既成,乃餓諸晉陽獄,食弊襦而死,棄尸路隅,沒其家口。子升外恬靜,與物無競,言有準的,不妄毀譽,而內(nèi)深險。事故之際,好預其間,所以終致禍敗。
(節(jié)選自?魏書?溫子升傳?,有刪改)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正光末/廣陽王淵為東北道行臺/召為郎中/軍國文翰皆出其手/于是才名轉(zhuǎn)盛黃門/郎徐紇受四方表啟/答之敏速于淵/獨沉思曰/彼有溫郎中/才藻可畏/
B. 正光末/廣陽王淵為東北道行臺/召為郎中/軍國文翰皆出其手/于是才名轉(zhuǎn)盛/黃門郎徐紇受四方表啟/答之敏速/于淵獨沉思曰/彼有溫郎中/才藻可畏/
C. 正光末/廣陽王淵為東北道行臺/召為郎中/軍國文翰皆出其手/于是才名轉(zhuǎn)盛/黃門郎徐紇受四方/表啟答之敏速/于淵獨沉思曰/彼有溫郎中/才藻可畏/
D. 正光末/廣陽王淵為東北道行臺/召為郎中/軍國文翰皆出其手/于是才名轉(zhuǎn)盛/黃門郎徐紇受四方表啟/答之敏速于淵/獨沉思曰/彼有溫郎中/才藻可畏/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所以取一與本名含義無關(guān)的別名,稱之為字。
B. 江左,古人習慣以東為左,以西為右。東西與左右??苫ハ嗵娲?,故江左又指江東。
C. 射策,漢代考試取士方法之一,士子針對策問,提出治理政事方略,后泛指應試。
D. 服闋,古人任職時因其父親或母親去世離職守喪三年,期滿除服,稱之為服闋。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溫子升求學勤奮,文風清婉。他開始求學時,讀書兢兢業(yè)業(yè),夜以繼日,孜孜不倦;成人后博覽百家之書,所寫的文章清麗婉約。
B. 溫子升文才出眾,擅長寫作。在八百多人的考試中,他脫穎而出,被補任為御史;御史臺的文件、軍政文件信函都出自他的手筆。
C. 溫子升不貪財,不愿出仕。高車國被打敗之后,珍寶堆積如山,但他只拿了四十匹絹;葛榮被害后,他就不再有做官的念頭了。
D. 溫子升謹小慎微,遇事難決。他擔心天穆懷恨舊怨不敢應召,最后不得已才出馬;元僅推薦他陳述賀詞,結(jié)果他忸怩了很長時間。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于時預選者爭相引決,匡使子升當之,皆受屈而去。
(2)子升亦見羈執(zhí),榮下都督和洛興與子升舊識,以數(shù)十騎潛送子升。
?
【答案】
1.B
2.A
3.C
4.(1)當時參加選拔的人競相爭論不服,元匡讓子升出面,那些人都被說服而離去。(2)子升也被捉住扣押,葛榮手下的都督和洛興跟子升以前相識,率幾十名騎兵暗地護送子升。解析:本題考查對文言語句的翻譯能力。
【解析】
1.此題考核文言斷句的能力,答題時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志性的詞語,句子結(jié)構(gòu)的對稱,文中詞語充當?shù)某煞郑渥映煞值氖÷?,敘事?nèi)容的變化等。句中“黃門郎徐紇”人物和官職,這是文言的習慣,不要斷開;“于淵”作后句的主語,前面斷開。
2.此題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年號、謚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jié)、朝廷的一些機構(gòu)、典章制度、行政區(qū)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答題時還要注意結(jié)合語境的含義作答。題中A項,古人名與字的含義是相關(guān)的,不是無關(guān)的。
3.這是一道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題目,錯誤選項的設(shè)置多以人物、事件、時間、地點的錯位為重點,有時會在一些詞語的翻譯上命題,因?qū)υ~語翻譯錯誤而出現(xiàn)誤判,有時還涉及到文章寫作手法的分析。內(nèi)容的角度答題時注意分析選項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實這些情節(jié),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確,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題中C項,“葛榮被害”這一事實錯誤,“無復宦情”并不能充分說明他是一個與世無爭的人,至少后來他還兩度做過郎中。
4.試題分析: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題目,答題時注意直譯,重點注意句中重點實詞、虛詞、活用和句式的翻譯。此題注意,于時;當時;預:參加;引決:不服;受屈:被說服;見:被;執(zhí):扣押;以:率領(lǐng);潛:暗地。
參考譯文:
溫子升,字鵬舉,晉朝大將軍溫嶠的后代。世代居住在江東。子升最初向崔靈恩、劉蘭求學,讀書兢兢業(yè)業(yè),夜以繼日,孜孜不倦。長成人后博覽百家之書,所寫的文章清麗婉約。充當廣陽王元淵的賤客時,創(chuàng)作了?侯山祠堂碑文?,常景見到后認為寫得很好,便到元淵家中當面致謝。常景說:“不久前見到了溫生?!痹獪Y奇怪地問溫生是什么人物,常景說:“溫生是個大才子?!痹獪Y這才開始知道他有才學。熙平初年,中尉、東平王元匡廣泛招用文人,以充任御史,一時接受策問的有八百多人,子升和盧仲宣、孫搴等二十四人中高第。當時參加選拔的人競相爭論不服,元匡讓子升出面,那些人都被說服而離去。孫搴對人說:“早上來的那些拖旗幟亂車轍的人,都是被子升打敗的?!庇谑茄a選為御史,當時他年僅二十二歲。御史臺中的文件都是子升寫的。因守喪而卸任,服喪期滿后,回去擔任奉朝請一職。正光末年,廣陽王元淵任東北道行臺,召用子升為郎中,軍政文件信函都出自他的手筆。于是才華名氣開始轉(zhuǎn)盛。黃門郎徐紇接受四方的奏表疏啟,答復的文章寫得敏捷,只有對元淵的啟狀卻沉思起來,說:“那里有溫郎中,才華辭藻可畏?!备哕噰淮驍√幼?,珍寶堆得滿滿的,子升拿了四十匹絹。元淵被葛榮殺害后,子升也被捉住扣押,葛榮手下的都督和洛興跟子升以前相識,率幾十名騎兵暗地護送子升,得以到達冀州。從此不再有做官的念頭,閉門讀書,刻苦自勵不斷求精。建義初年,擔任南主客郎中。等到天穆準備征討邢杲,通知子升一起出發(fā),子升不敢答應。天穆對別人說:“我是想用他的才華,豈是為前次的事懷恨呢? 今天若又不來,他只有往南跑到越,北跑到胡!”子升不得已便出來見他。加授伏波將軍,任行臺郎中,天穆非常賞識他。齊文襄王招用子升為大將軍府諮議參軍。子升以前當中書郎時,曾經(jīng)到蕭衍的客館接受國書,自認為不修儀容舉止,對人說:“寫詩作文容易的,要文筆優(yōu)美就困難了?!饼R文襄王的館客元僅說:“諸位都應該祝賀?!蓖婆e子升一起陳述賀詞。子升忸怩了半天,就推出了陸操。到元僅等人發(fā)動叛亂時,文襄王懷疑子升預先知道他們的陰謀。子升被派去作?獻武王碑文?,碑文完成后,就把他投進晉陽牢獄中挨餓,結(jié)果他餓得吃破短襖而死去,尸體被拋棄在道旁,全家丁口被籍沒。子升外表恬靜,與世無爭,說話有分寸,不隨便毀譽別人,但城府很深險。每有什么大事,總好干預其中,這也是最終遇禍而死的原因。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小題。
種誼字壽翁。熙寧中,兄古入對,神宗問其家世,命誼以官。從高遵裕復洮、岷,又平山后羌,至熙河副將。使青唐,董氈遣鬼章迎候境上,取道故為回枉,以夸險遠。誼固習其地里誚之曰爾跳梁坎井間謂我不知遠近邪命趨便道鬼章怒脅以兵誼聲氣不動卒改涂外為路都監(jiān)。自蘭州渡河討賊,斬首六百,累轉(zhuǎn)西京使。元祐初,知岷州。鬼章誘殺景思立,后益自矜,大有窺故土之心,使其子詣宗哥請益兵入寇,且結(jié)屬羌為內(nèi)應。誼刺得其情,上疏請除之。詔遣游師雄就商利害,遂與姚兕合兵出討。羌迎戰(zhàn),擊走之,追奔至洮州。誼亟進攻,晨霧蔽野,跬步不可辨。誼曰:“吾軍遠來,彼固不知厚薄,乘此可一鼓而下也。”遂親鼓之。有頃,霧霽,先登者已得城,鬼章就執(zhí)。誼戲問之曰:“別后安否?”不能對,徐謂人曰:“我生惡種誼,今日果為所擒。天不使我復有故土,命也?!彼旆詺w。拜西上閣門使、康州刺史,徙知鄜州。夏人犯延安,趙禼使誼統(tǒng)諸將。敵聞?wù)x至,皆潰去。延安人謂:“得誼,勝精兵二十萬?!边M熙河鈐轄、知蘭州。蘭州與通遠皆絕塞,中間保障不相接,腴田多棄不耕,誼請城于李諾平以扼沖要。會遷東上閣門使、保州團練使,卒,年五十五。誼倜儻有氣節(jié),喜讀書。蒞軍整嚴,令一下,死不敢避;遇敵,度不勝不出,故每戰(zhàn)未嘗負敗。岷羌酋包順、包誠恃功驕恣,前守務(wù)姑息,誼至,厚待之。適有小過,叱下吏,將置法,順、誠叩頭伏罪,愿效命以贖。乃使輸金出之,群羌畏惕。及洮州之役,二人功最多。
(節(jié)選自《宋史·種誼傳》)
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誼固習/其地里誚之曰/爾跳梁坎井間/謂我不知遠近邪/命趨便道/鬼章怒脅/以兵/誼聲氣不動/卒改涂/
B. 誼固習/其地里誚之曰/爾跳梁坎井間/謂我不知遠近邪/命趨便道/鬼章怒/脅以兵/誼聲氣不動/卒改涂/
C. 誼固習其地里/誚之曰/爾跳梁坎井間/謂我不知遠近邪/命趨便道/鬼章怒脅/以兵/誼聲氣不動/卒改涂/
D. 誼固習其地里/誚之曰/爾跳梁坎井間/謂我不知遠近邪/命趨便道/鬼章怒/脅以兵/誼聲氣不動/卒改涂/
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古代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 元祐,是年號。年號,通常是指中國古代帝王用來紀年的名號,另如本文中的熙寧。
C. 夏人中的“夏”是指北宋時的西夏,是由黨項人在中國西北部建立的一個政權(quán)。
D. 知蘭州中的“知”指主管,即管理相關(guān)事務(wù),這里強調(diào)擔任蘭州的行政長官。
7.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種誼幸得授官,連獲戰(zhàn)功。兄長種古入見皇帝,神宗問種家家世,后授種誼官職。種誼隨高遵裕收復洮州、岷州,又平定山后羌人,官至熙河副將。
B. 種誼刺探敵情,上疏除敵。鬼章誘殺景思立,并到宗哥處請求增兵入侵,且勾結(jié)投降歸附的羌人為內(nèi)應。種誼刺探到情況,上疏請求除掉鬼章。
C. 種誼治軍有方,屢戰(zhàn)屢勝。種誼治軍嚴正,只要上級軍令一下,即使是死他也不逃避;遇到敵人,一往無前,振奮士氣,所以每次戰(zhàn)斗從未失敗。
D. 種誼威震敵膽,為民贊譽。敵人進犯延安,種誼受命統(tǒng)領(lǐng)諸將,當敵人聽到種誼來到延安,敵軍潰敗。延安百姓贊譽種誼的重要性勝過精兵二十萬。
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吾軍遠來,彼固不知厚薄,乘此可一鼓而下也。
(2)適有小過,叱下吏,將置法,順、誠叩頭伏罪,愿效命以贖。
【答案】
5.D
6.A
7.C
8.(1)我軍遠來,敵人本來不知道我們實力的強弱,我軍趁這大霧可以一鼓攻下。
(2)他們剛好有小的過失,種誼叱令下放交給吏員治罪,將依法懲處他。包順、包誠磕頭認罪,情愿效命來贖罪。
【解析】
5.本題考查理解文中句子(正確斷句)的能力。先判斷四個選項的相異處,再分析相異處的前后內(nèi)容,判斷哪個選項更合理。判斷時,要注意句子主語、謂語、賓語之間的關(guān)系。解答本題注意,“誼固習其地里”的意思是?“種誼本來熟悉那里的地理”,代表著一句話的結(jié)束,這里要停頓;而“鬼章怒”的意思是?“鬼章發(fā)怒”,是一個完整的單句,這里要停頓,接著“脅以兵”的意思是?“用兵器威脅他”后面要停頓。因此選擇D項。
6.本題考查了解、識記古代文化常識。解答此類題目關(guān)鍵在于積累。A項“字”是成年時才取的,“名”不是。據(jù)王力編寫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圖典》所言,舊說上古嬰兒出生三月后由父親命名。
7.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內(nèi)容。C項“遇到敵人,就立即出擊,一往無前”錯誤,原文是“遇敵,度不勝不出,故每戰(zhàn)未嘗負敗”,意思是“遇到敵人,估量打不勝就不出戰(zhàn),所以每次戰(zhàn)斗從未失敗?!?/span>
8.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譯要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同時注意字字落實。翻譯后的句子要通順,不能出現(xiàn)病句。第一句得分點:“固”,本來;“厚薄”,強弱;“下”,攻下;“乘此可一鼓而下也”補出主語“我軍”。第二句得分點:“適”,剛好;“下吏”,下放交給吏員;“置法”,依法懲處;“叱下吏”補出主語“種誼”。
參考譯文
種誼字壽翁。熙寧年間,兄長種古入見皇帝,神宗問他的家世,授予種誼官職。種誼跟隨高遵裕收復洮州、岷州,又平定山后羌族人,官至熙河副將。種誼出使青唐,董氈派鬼章在邊界上迎候,鬼章故意取道曲折,來顯示他們道路的險遠。種誼本來熟悉那里的地理,責備鬼章說:“你在淺井中跳動,以為我不知道道路遠近嗎?”命令走近便的路。鬼章發(fā)怒,用兵器威脅他,種誼聲色不變,終于改變路線。種誼出朝為路都監(jiān)。從蘭州渡河征討敵寇,斬首六百,多次遷轉(zhuǎn)為西京使。元祐初年,種誼任岷州知州。鬼章誘殺景思立,后來更自恃強大,大有窺測舊地之心,叫他兒子到宗哥那里請求增兵入侵,并且勾結(jié)降附的羌族人為內(nèi)應。種誼刺探到他的情況,上疏請求除掉鬼章。皇帝下詔派游師雄到種誼那里商議得失,種誼就和姚兕合兵出去征討。羌族人迎戰(zhàn),種誼把他們打退,追擊逃兵到洮州。種誼趕快進攻,早上大霧掩蓋山野,半步路就看不清。種誼說:“我軍遠來,敵人本來不知道我們實力的強弱,趁這大霧可以一鼓攻下?!彼陀H自擊鼓進軍。一會兒,霧散了,先登上的人已經(jīng)攻克了城池,鬼章被抓住。種誼開玩笑問他說:“分別之后安好嗎?”鬼章不能回答,后慢慢地對人說:“我生來就憎恨種誼,今天果然被他捉住。天不讓我重新占有舊地,這是命。”于是種誼就俘虜鬼章回來。朝廷授予種誼為西上閣門使,康州刺史,改為鄜州知州。西夏人侵犯延安, 趙禼派種誼統(tǒng)領(lǐng)諸將。敵人聽到種誼來到,都潰敗逃離。延安人說:“有了種誼,勝過精兵二十萬?!狈N誼升任熙河鈐轄,擔任蘭州知州。蘭州和通遠都是隔絕的要塞,中間亭障和防御設(shè)施不相連接,肥沃的田地多數(shù)放棄不種,種誼請求在李諾平筑城以扼守要沖。趕上擔任東上閣門使、保州團練使時,去世,年五十五歲。種誼倜儻而有氣節(jié),喜歡讀書。治軍 嚴正,命令一下,雖死他不逃避;遇到敵人,估量打不勝就不出戰(zhàn),所以每次戰(zhàn)斗從未失敗。岷州羌族酋長包順、包誠恃功驕縱,前任太守一味姑息,種誼到任,待他們很優(yōu)厚。他們剛好有小過失,種誼叱令下放交給吏員治罪,將依法懲處他們。包順、包誠磕頭認罪,情愿效命來贖罪。他們便叫人交罰金得以釋放,從此,眾羌人害怕而服從了。到洮州之役時,包順、包誠二人的功勞最多。
?
獲得更多試題及答案,歡迎聯(lián)系微信公眾號:ygj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