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
?
1.給加點字注音或根據(jù)拼音寫漢字。
在這方面,我有個人的經(jīng)驗為證。我是受傳統(tǒng)教育長大的。到美國大學念物理的時候,起先以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zūn)照老師的指導,就可以yī fān fēnɡ shùn(一帆風順)了,但是事實并不是這樣。一開始做研究便馬上發(fā)現(xiàn)不能光靠教師,需要自己做主張、出主意。當時因為事先沒有準備,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pánɡ huánɡ)恐慌的,是當時的唯一辦法——以埋(mái)頭讀書應(yìnɡ)付一切,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使用不正確的一項是( C )
A.聽了一次次求助者被跌倒老人訛詐的事件,我們是否可以心安理得地選擇袖手旁觀。
B.在面臨緊急情況時,由于缺少經(jīng)驗,這位記者有點兒不知所措。
C.狂風驟起,深藍色的海面卷起陣陣巨浪,滔滔不絕地涌向岸邊。
D.丁肇中雖然入了美國籍,但他作為華人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也很讓我們揚眉吐氣。
3.下列句子標點符號使用錯誤的一項是( C )
A.“不過,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他說,“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span>
B.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
C.轉(zhuǎn)基因技術(shù)的迅猛發(fā)展,是給人類帶來了福祉?還是埋下了隱患?
D.屏也有大小之分。從宮殿、廳堂、院子、天井,直到書齋、閨房,皆可置之。
4.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 )
A.通過老師的一番教育,我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B.故事會上,有幾個同學精彩的表演,贏得了同學們的陣陣掌聲。
C.《流浪地球》這部電影塑造了很多令人難忘的情節(jié)。
D.只要堅持不懈地攀登,我們才能到達光輝的頂點。
5.仿照例句寫法,在橫線上接寫兩句,構(gòu)成語意連貫的一組排比句。
在綠葉如墨的林地里,我們誰沒有幻想過成為一只自由翱翔的小鳥?在繁花似錦的草地上,我們誰沒有幻想過成為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在巍峨雄偉的山巔上,我們誰沒有幻想過成為一只擊破蒼穹的
雄鷹?
?
閱讀“時至今天,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xù)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至“使得實驗精神真正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這部分內(nèi)容,完成6~7題。
6.中國學生在學習自然科學時有怎樣的偏向?原因是什么?
答案:“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币驗橥蹶柮鞯乃枷脒€在繼續(xù)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
7.你如何理解“實驗的精神”?
答案:實驗的精神,就是說,不論是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還是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tài)度,要靠實踐來發(fā)現(xiàn)事物的真相。
?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8~10題。
“熬”的境界
①熬,從火,敖聲?!鞍尽庇小疤Ц摺钡囊馑肌Ec“火”放一起表示“隔空加熱”,原指烹調(diào)工序,引申到人文領(lǐng)域,有“艱苦修行、持久忍耐、終成正果”的意思,所謂“多年媳婦熬成婆”。人們在勸解受過挫折、心情處于低谷的人時,常常會說:慢慢熬吧,總會有出頭的日子?!奥尽笔沁^程,說多長就有多長;出頭之日是結(jié)果,在這里還只是預期。
②一般來說,“熬”是一個被動的過程,似乎是一種消極心態(tài)。其實不然,同樣一個“熬”字,所折射出來的境界并不相同。無可奈何地掙扎叫熬,無目標地混日子叫熬,執(zhí)著地與命運抗爭、有預期地奮斗也叫熬。都是“熬”,境界迥異。
③“熬”的過程是漸變,對象是時間,但不一定都是消極地混日子,關(guān)鍵要看你的心態(tài)和志向。 。心態(tài)積極,志向不改,與時間斗,與困難斗,“熬”出來的就是高境界、大成就。?
④“熬”字的分量和境界,平時也許覺不出來,關(guān)鍵時刻高下立判。最有說服力的是競技場上的較量。就拿摔跤、柔道等賽事來說,雙方體能勢均力敵,競技水平旗鼓相當。剛交手時難解難分,幾個回合下來,筋疲力盡,特別是到了相持階段,就看誰能經(jīng)得住“熬”了。誰的心理強大,意志堅強,最終“熬”了下來,誰就是勝者。誰的心理脆弱,精神崩潰,最終“熬”不住了,誰就必輸無疑,前面的拼搏付諸東流。在“熬”的過程中,力量和勝負漸漸發(fā)生微妙變化,在最后關(guān)鍵時刻決定了
輸贏。
⑤平常人的生活也是這樣,不論是熬得出名堂,還是熬不出名堂,都得熬。問題是要辯證地認識這個“熬”字,理性地面對這個“熬”字。在平凡的生活中“熬”出應有的境界來,人生征途,有時候順風順水,有時候崎嶇難行,只有處順境不沉溺,處逆境不服輸,才能“熬”出名堂來,當然,這里的名堂,不限于功利,還應有更高的境界。正像智者告訴我們的那樣,順境熬秉性,逆境熬心志,歲月熬人也樹人,熬去的是浮躁,熬出的是淡定,熬掉的是幼稚。
(選自《讀有所得》,作者王兆貴,有改動)
8.下面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C )
A.第①段通過解釋“熬”字的含義和舉生活中的現(xiàn)象,引出話題。
B.第②段列舉了“熬”的幾種形態(tài),論證不同的“熬”展現(xiàn)出的境界不同。
C.第④段主要運用了對比論證的方法,論證如何才能在“熬”中戰(zhàn)勝對手。
D.第⑤段落實到平常人的生活,告訴我們在平凡中要“熬”出境界來。
9.如果要在第③段的橫線上加上一句話,下列不恰當?shù)囊豁検? D )
A.越王勾踐,時刻不忘復國夢想,臥薪嘗膽,熬過了那些屈辱的日子,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終于興越滅吳。
B.唐僧為了完成神圣的使命,遭遇重重危險,經(jīng)歷九九八十一難,終于取回真經(jīng),修成正果。
C.“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石灰為了“要留清白在人間”,熬過了“千錘萬鑿”“烈火焚燒”的日子,終于熬出了應有的
境界。
D.“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得多了,知識累積得多了,下筆就自然會達到有如神助的境界。
10.如何理解結(jié)尾段“歲月熬人也樹人”這句話?
答案:這句話是對中心論點的總結(jié)、升華,這句話的意思是生活中的困難和逆境是一場艱苦的修行,持久的忍耐。但只要你心態(tài)積極,志向不改,最終會收獲成熟、堅毅與淡定。
?
11.在我國,“仁”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請你參加“‘仁’文化的魅力”綜合性學習。
(1)“仁”為會意字,甲骨文寫作“
”,從“人”從“二”,“均嫡庶,仁親戚,則族業(yè)生旺之端也”中的“仁”便是用其本義:人人平等(或君民同視,平等對待);“(陛下)有仁民愛物之意”中“仁”義則引申為:博愛、仁愛(或慈善、體恤)。
(2)試根據(jù)下面的材料,概括“仁”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內(nèi)涵。
①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②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論語·鄉(xiāng)黨》)
③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百姓疾苦聲。(鄭夑《墨竹圖題詩》)
④無傷也,是乃仁術(shù)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孟子·梁惠王上》)
⑤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
答案:a愛親人 b愛他人 c愛民眾 d愛萬物(或a親親 b仁民 c愛物;或a血緣之愛 b人際之愛 c物我之愛)
(3)在9月28日“孔子文化節(jié)”到來之際,班級舉辦“‘仁’行世間”文化傳承活動,請你提出一項倡議。
答案:(示例)開展“仁”文化思想宣講活動(或開展講述古代“仁”人逸聞軼事活動,開展關(guān)于“仁”脈相承小論文征集活動,舉辦“‘仁’在身邊”故事會,舉行“仁”文化經(jīng)典朗誦活動等)。
獲得更多試題及答案,歡迎聯(lián)系微信公眾號:ygj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