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混易錯點26??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
錯因歸納:對孔子、孟子、荀子在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論上的主張認識不清。
釋疑解惑
項目?
|
孔子?
|
孟子?
|
荀子?
|
同?
|
仁的思想?
|
愛人?
|
仁政?
|
仁義?
|
民本思想?
|
為政以德?
|
民貴君輕?
|
君舟民水?
|
異?
|
人性論?
|
性相近?
|
性本善?
|
性本惡?
|
目的?
|
維護奴隸主貴族統(tǒng)治?
|
緩和階級矛盾,維護新興地主階級統(tǒng)治?
|
真題突破
1.(2017·上海高考·4)戰(zhàn)國時期,孟子將儒家“仁”的觀念升華為“仁政”學說,提出( )
A.重義輕利 ?????B.民貴君輕 ???????C.天人感應 ??????D.正心誠意
【解析】儒家主張義重于利,“重義輕利”出自《論語·里仁》中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故A項錯誤;民貴君輕,從天下國家的立場來看,民是基礎,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貴君輕”是孟子仁政學說的核心,具有民本主義色彩,故B項正確;“天人感應”學說是西漢董仲舒為宣揚“君權神授”而提出的,故C項錯誤;正心誠意是儒家倡導的一種道德修養(yǎng)境界,出自《禮記·大學》中的“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故D項錯誤。
【答案】B
2.(2016·海南單科·4)孟子發(fā)揚孔子開創(chuàng)的儒學,主張涵養(yǎng)“浩然之氣”,倡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對后世影響極大。孟子這些言論所強調的是( )
A.努力完善個人品德 ????????????? B.堅持個人獨特性格
C.勇于突破禮制束縛 ?????????? D.敢于反抗專制暴政
【解析】“浩然之氣”是一種個人的品質,并由此成為民族品德,故A項正確;孟子儒學的思想“對后世影響極大”可以推動了民族品德的形成,與“個人獨特”不符,故B項錯誤;孟子的學說是在繼承孔子學說的基礎之上形成的,通過個人品德的修養(yǎng)來更好的維護社會秩序,故C項錯誤;修養(yǎng)“浩然之氣”的主要目的是個人品德,其根本目的是維護維護統(tǒng)治,與反抗暴政不符,故D項錯誤。
【答案】A
3.(2015·山東文綜·13)《尚書·酒誥》云:“人無于水監(jiān)(照鏡子),當于民監(jiān)?!边@句話體現(xiàn)的思想是( )
A.兼愛尚賢 ?????B.主權在民 ??? C.以民為本 ????????D.道法自然
【解析】兼愛尚賢是墨家的思想,而材料體現(xiàn)的是儒家思想,故A項錯誤;主權在民,強調的是民主思想,而題干強調的是民本思想,故B項錯誤;依據題干材料“人無于水監(jiān)(照鏡子),當于民監(jiān)”可知,人不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應該以民間的反映當作鏡子照照自己的作為,體現(xiàn)了以民為本的思想,故C項正確;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而材料體現(xiàn)的是儒家思想,故D項錯誤。
【答案】C
4.(2014·上海單科·12)“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此段文字出自( )
A.《孟子》???????B.《莊子》???????? C.《韓非子》??????D.《道德經》
【解析】此段文字是孟子的四端說,是他性善論的依據,故A項正確;《莊子》是莊子的著作,屬于道教,故B項錯誤;《韓非子》是韓非子的著作,屬于法家,故C項錯誤;《道德經》是老子的著作,屬于道家,故D項錯誤。
【答案】A
5.(2012·海南卷歷史·2)儒家經典強調:“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边@段話體現(xiàn)的是( )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禮法并重 ???????D.禮治為先
【解析】題干中反映的戰(zhàn)國時期孟子的有關施政中君民關系的論述,其認為統(tǒng)治者能做到“禮、義、信”則民治,因此,B項正確;A項是儒學思想可以體現(xiàn)的,但與題意不符,如民貴君輕、君舟民水;C項是荀子觀點,題干無從反映;D為孔子思想,題干也無從反映。
【答案】B
6.(2011·上海單科·8)當代某學者談及自己為人處世的宗旨時說:對己學道家,意思是清靜寡欲;做事學法家,意思是按原則辦事;待人學儒家,即( )
A.愛無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滅人欲
【解析】A項愛無差等是墨家的思想。C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為治國方針,D項存天理,滅人欲屬于個人修養(yǎng)問題,幫故排除A、C、D三項; B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為人處世的原則,又符合儒家思想。
【答案】B
7.(2011·廣東文綜·12)“夫仁政,必自經界(土地的分界)始,……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孟子的這段話認為( )
A.輕徭薄賦是實施仁政的手段?????????B.均貧富是實施仁政的障礙
C.解決土地問題是實施仁政的前提 D.貴民輕君是實施仁政的途徑
【解析】解題的關鍵在于理解孟子這句話的意思,即“行仁政,一定要從劃分、確定田界開始。田界劃分正確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祿標準,就可輕而易舉地辦妥了?!睆牟牧弦馑忌峡?,孟子的主張主要解決“田界”即土地問題,并沒有涉及到“輕徭薄賦”、“均貧富”、“貴民輕君”等問題故排除A、B 、D三項,故選C項。
【答案】C
模擬突破
1.孟子認為“人皆可以為堯舜”,荀子也承認“涂之人(普通人)可以為禹”。符合兩者觀點的是( )
A.主張“因材施教” B.重視人民群眾力量
C.認為“人性本善” D.通過教化使人從善
【答案】D
【解析】因材施教的思想主張是孔子提出的,故A項錯誤;重視人民群眾力量與“人皆可以為堯舜”“涂之人(普通人)可以為禹”,即強調人(或者人民)向上的轉變的主旨不符,故B項錯誤;性善說只是孟子的思想主張,是指人天生具有道德意識,與題意不符,故C項錯誤;孟子堅持“人性善”說,荀子堅持“人性惡”說,但是世間皆有善惡之人,引導人們棄惡從善成為圣賢的方法就是教化,故D項正確。
2.孔子要求作為一個仁者,在消極方面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積極方面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 )
A.后世民本思想的根源
B.意在緩和尖銳階級矛盾
C.順應社會轉型的調整
D.對統(tǒng)治者相互間的要求
【答案】D
【解析】最早提出民本思想的是孟子,故A項錯誤;孔子的“仁”是有階級性的,沒有緩和階級矛盾,故B項錯誤;順應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轉型歷史形勢的是法家,故C項錯誤;根據材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做的就不要強加給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意思是在自己謀求生存發(fā)展的同時,也要幫助他人生存發(fā)展,不能只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視了他人,這是孔子政治方面的要求,意在要求統(tǒng)治者關心人民的疾苦,故D項正確。
3.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這段言論表達了怎樣的思想( )
A.反對君主制度 B.提倡君臣平等
C.主張克己復禮 D.批判無道君主
【答案】D
【解析】孟子主張君主實行“仁政”,維護君主權威,并不反對君主制度,故A項錯誤;材料體現(xiàn)的是“君對臣真心相待,臣對君才能盡心竭力”,沒有體現(xiàn)君臣平等,君臣平等是明清時期進步思想家的思想,故B項錯誤;“克己復禮”是孔子的思想,且材料中沒有關于“禮”的觀點,故C項錯誤;材料主題意思是論證君臣之間的關系,君主無道對臣不能真心相待,臣對君也不能盡心竭力,故D項正確。
4.《荀子·禮論》記載:“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則無安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痹诖塑髯又鲝? )
A.天人合一、君權神授 B.以禮治國、禮法并施
C.中央集權、君主專制 D.以禮為序、穩(wěn)定社會
【答案】D
【解析】君權神授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張,與材料信息不符,故A項錯誤;材料中重點強調的是荀子的禮的思想,沒有體現(xiàn)法的思想,故B項錯誤;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在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故C項錯誤;材料中“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重點強調禮有利于穩(wěn)定社會秩序,故D項正確。
5.《儒學意蘊新析》一文指出,孔子創(chuàng)立儒學“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來化解社會、倫理、精神三方面的沖突。這說明,儒學化解現(xiàn)實沖突的方式是( )
A.依托傳統(tǒng)關注人性 B.強化尊卑等級關系
C.立足倫理注重規(guī)范 D.提升民眾道德水平
【答案】C
【解析】孔子的思想注重“仁”“禮”,并未突出人性,故A項錯誤;材料主旨意欲強調“解決沖突的方式”,故B項錯誤;根據材料“君臣父子、夫婦長幼”不難看出,這是通過倫理道德的作用來維系統(tǒng)治,故C項正確;注重倫理道德與提升民眾道德水平無關,故D項錯誤。
6.(2019·河北石家莊模擬)春秋時,孔子提出“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內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戰(zhàn)國時,孟子則逐漸以是否行仁義、知禮儀,是否接受華夏文化來區(qū)分華夏與夷狄。這一變化說明( )
A.民族融合趨勢日益加強 ?B.儒家逐漸放棄夷夏觀念
C.中原文化優(yōu)于周邊文化 ? ?D.孟子背離孔子的民族觀
【答案】A
【解析】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即不允許少數民族武裝干涉中原地區(qū)華夏民族的事務,裔、夷是指少數民族,夏、華即“華夏”。這句話是“華夷之辨”思想的具體反映,它具有以華夏為中心甚至歧視夷狄民族的色彩。其后孟子明確提出了“用夏變夷”的概念,發(fā)展了儒家民族思想,以是否行仁義、知禮儀,是否接受華夏文化來區(qū)分華夏與夷狄,說明戰(zhàn)國時民族融合趨勢日益加強,單純強調“華夷之辨”已經不適應時代要求,故A項正確。
7.(2019·湖北華師大一附中押題)周公將從遠古到殷商的禮儀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整理、改造和規(guī)范化,孔子也一再強調自己“夢見周公”“吾從周”。但后世普遍認為儒家思想的開創(chuàng)者是孔子而非周公,這主要是基于孔子( )
A.將血緣紐帶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
B.更加注重等級規(guī)范和尊卑秩序
C.將禮樂制度改造為封建統(tǒng)治秩序
D.高揚道德自覺并關注人倫親情
【答案】 D
【解析】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就是要求人要有高度的道德自覺,并且關注人倫親情,故D項正確。
8.(2018·陜西師大附中預測卷)《孟子·滕文公下》記載: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這反映了孔子( )
A.經世致用的修史觀念 ?B.會通古今的歷史視野
C.秉筆直書的勇敢精神 ?D.高尚的學術道德修養(yǎng)
【答案】A
【解析】 針對春秋戰(zhàn)國分封制逐漸走向瓦解,為維護等級秩序,孔子作《春秋》,體現(xiàn)了經世致用的觀念,故A項正確。
9.(2018·重慶名校聯(lián)盟聯(lián)考)面對“禮崩樂壞”的社會現(xiàn)實,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復禮為仁”等思想;孟子認為,道德修養(yǎng)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實現(xiàn)是遵循道德的結果。據此可知,他們都強調( )
A.道德自律理應是個體的自覺追求
B.獨立平等是個體道德自律的前提
C.只有道德自律才能建立和諧社會
D.諸侯國君是社會道德自律的楷模
【答案】A
【解析】據材料“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復禮為仁’等思想;孟子認為道德修養(yǎng)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實現(xiàn)是遵循道德的結果”可知,孔子、孟子以及荀子三位思想家都注重道德修養(yǎng)在個體價值中的重要作用,故A項正確。
10.(2017·四川綿陽模擬)春秋時期,面對禮崩樂壞的社會局面,孔丘為重建社會秩序,提出“克己復禮”的主張,希望重建“禮樂文明”的社會。這表明孔丘在當時( )
A.希望恢復西周社會政治秩序
B.損益西周制度適應現(xiàn)實需要
C.推翻現(xiàn)有秩序重建禮樂文明
D.不滿社會現(xiàn)狀回到遠古社會
【答案】B
【解析】據材料“面對禮崩樂壞的社會局面”可知周代的分封制是造成春秋社會混亂的政治根源,恢復西周社會政治秩序的說法有誤,故A項錯誤;據材料“面對禮崩樂壞的社會局面,孔丘為重建社會秩序,提出‘克己復禮’的主張,希望重建‘禮樂文明’的社會”可知孔丘希望損益西周制度適應現(xiàn)實需要,故B項正確;“克己復禮”并非要推翻現(xiàn)有秩序而重建禮樂文明,與材料意思不符,故C項錯誤;“克己復禮”并不是要回到遠古社會,故D項錯誤。
11.(2017·山東濟寧模擬)《論語·堯曰》表達了孔子對堯舜言論的認同,戰(zhàn)國時期,“孟子言性善,言必稱堯舜”,荀子也稱贊“堯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這能夠說明( )
A.堯舜提出了早期的儒家學說
B.儒學理論不適應現(xiàn)實的需要
C.儒家學者以復古為政治目標
D.儒家借助歷史宣揚倫理思想
【答案】D
【解析】根據“孟子言性善,言必稱堯舜”,荀子也稱贊“堯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可知,儒學家要求統(tǒng)治者向古代圣賢一樣以完美的道德治國,體現(xiàn)了一種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D項正確。
12.(2017·安徽淮南模擬)孟子認為“人皆可以為堯舜”,荀子也承認“涂之人(普通人)可以為禹”。符合兩者觀點的是( )
A.主張“因材施教” ? B.重視人民群眾力量
C.認為“人性本善” ? D.通過教化使人從善
【答案】D
【解析】因材施教的思想主張是孔子提出的,故A項錯誤;重視人民群眾力量與“人皆可以為堯舜”,涂之人(普通人)可以為禹”,與強調人(或者人民)向上的轉變的主旨不符,故B項錯誤;性善說只是孟子的思想主張,是指人天生具有道德意識,與題意不符,故C項錯誤;孟子堅持“人性善”說,荀子堅持“人性惡”說,但是世間皆有善惡之人,引導人們棄惡從善成為圣賢的方法就是教化,故D項正確。
13.(2016·云南檢測)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評論中國某學派時說:“首先是一個解決日常生活中各種問題的實用性道德體系,強調禮儀和社會責任?!痹搶W派是( )
A.道家 ? B.儒家 ? C.墨家 ? D.法家
【答案】B
【解析】儒家注重實用、主張積極入世,注重道德倫理,強調個人的社會責任感。根據材料信息“解決日常生活中各種問題”“實用性”“道德體系”“禮儀”“社會責任”等詞可知符合儒家的特點,故B項正確。
14.(2016·江西九江模擬)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孟子在《寡人之于國也》中說道:“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這說明( )
A.自然界的變化發(fā)展規(guī)律是客觀的
B.尊重自然規(guī)律就能有效地改造自然
C.尊重客觀規(guī)律必須以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為基礎
D.改造世界必須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
【答案】D
【解析】不違背農時,糧食就會吃不完。不用細密的漁網到池塘里捕魚,那魚鱉水產就會吃不完??撤チ帜景凑找欢ǖ臅r節(jié),那木材便用之不盡。材料強調尊重自然、尊重規(guī)律才能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答案為D。
15.(2017·新疆模擬)孔子曰:“君子喻于義”,“君子義以為上”;孟子曰:“義,人之正路也”;荀子曰:“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故義勝利者為治世,利克義者為亂世”。由此可知,“義”旨在確立( )
A.禮儀規(guī)范 ? B.價值準繩
C.處世之道 ? D.施政之術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是“義”不是“禮”,故A項錯誤;儒家的“義”是人身相互依附關系,與材料“義以為上”“人之正路”“先義而后利者榮”相符,是價值引領,故B項正確;處世之道達不到材料的高度,與材料“義以為上”“人之正路”“先義而后利者榮”“義勝利者為治世”不符,故C項錯誤;材料未涉及施政,與材料中“君子”“人之正路”不符,故D項錯誤。
15.孔子曾說,用麻布制禮帽,符合傳統(tǒng)的禮;現(xiàn)在用絲料,比較省功,我贊成。又說,禮節(jié)儀式,與其奢侈,不如節(jié)儉;喪禮,與其注重儀式的完備,不如真正悲戚。這表明孔子主張( )
A.調整禮的形式以適應現(xiàn)實需要
B.嚴格遵守周禮,反對變革
C.重視事物的現(xiàn)象與本質的統(tǒng)一
D.人與人之間應該仁愛和諧
【答案】A
【解析】由材料“現(xiàn)在用絲料,比較省功,我贊成”“喪禮,與其注重儀式的完備,不如真正悲戚”,說明孔子調整禮的形式以適應現(xiàn)實需要,故排除B項,選擇A項;材料不能體現(xiàn)現(xiàn)象與本質的統(tǒng)一,排除C項;材料主要涉及禮的方面,無關仁,排除D項。
16.孟子將“仁政”的實現(xiàn)寄托于君主對于“仁心”的擴充上,而這種擴充的程度決定了“仁政”實現(xiàn)的程度。據此可知,孟子的“仁政”學說( )
A.有違孔子人性理論 B.脫離了當時的政治現(xiàn)實
C.弱化尊卑等級秩序 D.顛覆了傳統(tǒng)的君臣關系
【答案】B
【解析】材料說明孟子的“仁政”思想寄托于君主,而君主考慮的是富國強兵以適應諸侯爭霸戰(zhàn)爭的需要,孟子的“仁政”思想顯然不符合當時的政治實際,故B項正確;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對孔子人性論的發(fā)展,故A項錯誤;材料說明“仁政”思想實踐,并不是說明等級秩序的弱化,故C項錯誤;儒家思想強調等級觀念,并不是顛覆了傳統(tǒng)的君臣關系,故D項錯誤。
17.(2019·皖南八校聯(lián)考)荀子不僅徹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傳統(tǒng)天命論,還把“天”還原給自然,把人還原給社會。這說明荀子( )
A.清除了儒學中的迷信思想
B.具有樸素的人文主義思想
C.接受了法家“人治”主張
D.完善了儒家“德政”思想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把‘天’還原給自然,把人還原給社會”表明人從天命的控制下解放,說明以人為中心,故B項正確。
?
?
獲得更多試題及答案,歡迎聯(lián)系微信公眾號:ygj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