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逐客書》知識梳理
一、作家、作品簡介
李斯(約前280年-前208年),戰(zhàn)國末年??楚國??上蔡(今河南駐馬店上蔡縣)人,秦朝丞相,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李斯早年從荀卿學帝王之術,后被秦王政任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李斯上《諫逐客書》反對驅逐客卿,為秦王政所采納。他在秦王政統(tǒng)一六國的事業(yè)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tǒng)一天下后,李斯與王綰、馮劫尊秦王嬴政為皇帝,被任為丞相。李斯參與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并完善了秦朝的制度;他主張實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tǒng)治;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車軌、貨幣、度量衡的統(tǒng)一。李斯實行郡縣制等政治主張,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他與趙高合謀立少子胡亥為帝。后為趙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斬于咸陽。
《諫逐客書》是李斯的一篇優(yōu)秀古代公文,是應用寫作法定公文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這里的“書”不是書信,而是上書、奏章,為古代臣子向君主陳述政見的一種文體,是一種臣子向帝王逐條分析事理的公文名稱,與表性質類似。該文能比較充分地體現(xiàn)公文的一些本質屬性,正是這些公文本質屬性形成了該文鮮明的特色。
二、字詞梳理
(1)李斯:(?一前208),楚國上蔡(今屬河南)人,荀子的學生,入泰為客卿,前237年,秦王嬴政接受宗室大臣建議,下令驅逐在秦的六國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作此書勸諫,為秦王采納。
(2)繆公:即秦穆公。
(3)西取由余于戌:由余,原為戎王的臣子,后入秦,為秦穆公重用,幫助秦國攻滅西戎眾多小國,稱霸西戎。戎、古代對西部各少數(shù)民族的稱呼。
(4)東得百里奚于宛:百里奚,原為虞大夫,虞亡時為晉所俘,作為晉獻公女陪嫁之奴入泰。后逃亡到楚國宛(今河南南陽)地,為楚人所俘,秦穆公知道他有才能,以五張羊皮將他贖回,授以國政,號“五羖大夫”。
(5)迎蹇叔于宋:蹇叔,百里奚的明友,有才能。因百里奚舉薦,秦穆公把他從宋國請來,委任為上大夫。
(6)來丕豹、公孫支于晉:丕豹,晉國大夫丕鄭之子,丕鄭被晉惠公殺死后,丕豹投奔秦國,被秦穆公委任為大夫。公孫支,秦人,曾游晉、后返秦任大夫。來,招致,招攬。
(7)并國二十:據(jù)《史記·秦本紀》記載,秦穆公“益判十二,開地千里”、這里稱“二十”是言其數(shù)日之多。并,吞并。
(8)孝公用商鞅之法:孝公,即秦孝公,戰(zhàn)國時秦國國君。他任用商鞅實行變法,使秦國日益富強,奠定了日后統(tǒng)一天下的基礎。商鞅、公孫氏,名鞅,衛(wèi)國人,戰(zhàn)國時政治家。因功封于商(今陜西商洛東南),號商君,故稱商鞅。
(9)殷盛:殷實,富裕。
(10)樂用:樂于用命。
(11)獲楚、魏之師:指戰(zhàn)勝楚國、魏國的軍隊。前340年,商鞅率軍大敗魏軍,俘獲魏公子印,魏割河西之地與秦。同年又與楚戰(zhàn),戰(zhàn)況不詳,據(jù)此,當也是秦軍獲勝。
(12)舉:攻克,占領。
(13)治強:安定強盛。治,社會安定。
(14)惠王用張儀之計:惠王,即秦惠王,戰(zhàn)國時秦國國君,孝公之子,初號惠文君,后稱惠王。他任用張儀為相,采取連橫策略,屢敗魏、韓、趙、楚等國,降服巴、蜀,取得許多土地,使秦國更為強盛。張儀,戰(zhàn)國時魏國人,縱橫家。
(15)拔三川之地:攻取三川之地。拔,攻取。三川之地,指黃河、洛水、伊水相交之地。秦惠王時,張儀請出兵三川,未能實現(xiàn)。至秦武王時攻拔。
(16)巴、蜀:巴,指巴國,其地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地帶;蜀,指蜀國,其地在今四川中部偏西一帶。前316年,秦惠王派張儀、司馬錯率軍攻滅巴、蜀,在其地分別設置巴郡、蜀郡。
(17)上郡:郡名,原屬魏國。前328年,魏割上郡十五縣與秦。
(18)漢中:郡名,原屬楚國,前312年,被秦將魏章領乓攻取。
(19)包九夷:吞并九夷之地。包,吞并、囊括。九夷,這里指當時楚國境內各少數(shù)民族所居之地。
(20)制鄢、郢:控制楚國鄢、郢之地。鄢,楚國別都,在今湖北宜城東南。郢,楚國都城,在今湖北荊州市荊州區(qū)西北。前279年,秦將白起攻取鄢,翌年又攻取郢。
(21)東據(jù)成皋之險:在東面古有成皋這樣的要隘。成皋,邑名,在今河南滎陽,地勢險要。原屬韓國,前249年,秦伐韓,韓獻其地于秦。
(22)散六國之從:拆散六國結成的合縱。當時韓、魏、燕、趙、齊、楚六國聯(lián)盟抗秦,稱為合縱。從,同“縱”。
(23)施:延續(xù)。
(24)昭王得范雎:昭王,即秦昭襄王,戰(zhàn)國時秦國國君。范雎,戰(zhàn)國時魏人,先被昭王拜為客卿,指出太后擅權。權貴用事,將危及昭王的統(tǒng)治,昭王遂下令廢宜太后,逐穰侯、華陽君等貴戚于關外。并拜范雎為相,封于應(今河南平頂山西),稱應侯。穰候,即魏冉,秦昭王母宜太后異父弟,曾多任秦相、封于穰(今河南鄧州),稱穰侯。華陽,即華陽君羋戎。秦昭王母宣太后同母弟、曾任將軍等職,與魏冉同掌國政。受封于華陽(今河南新鄭北)、故稱華陽君。
(25)公室:王室。
(26)杜私門:抑制豪門費族的勢力。杜,堵塞、封閉。私門,對公室而言,指權貴大臣之家。
(27)向使:假使。
(28)內:同“納”,接納。
(29)昆山:即昆侖山,古代以出產美玉而聞名。
(30)隨、和之寶:即“隨侯珠”與“利氏璧”,傳說中春秋時隨侯得到的寶珠和楚人卞和所獲的寶玉。
(31)明月:寶珠名。
(32)服太阿之劍:佩帶太阿劍。服,佩帶。太阿,古代名劍,相傳為春秋時著名工匠歐冶子、干將所鑄。
(33)纖離:駿馬名。
(34)建翠風之旗:樹起以翠羽裝飾的鳳形旗幟。建,樹立。
(35)靈鼉:即揚子鱷,皮可蒙鼓。
(36)犀象之器:用犀牛角和象牙制成的器具。
(37)玩好:供玩賞的寶物。
(38)駃騠:駿馬名。
(39)西蜀丹青:蜀地出產的丹青顏料。丹,丹砂、可以制成紅色顏料。青、青艧,可以制成青黑色顏料。
(40)下陳: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品、站列婢妾的地方。
(41)宛珠:宛地出產的寶珠。
(42)傅璣之珥:鑲嵌著珠子的耳飾。傅,附著,加上。璣,不圓的珠子,這里泛指珠子。
(43)阿縞:古代齊國東阿所產的細繒。
(44)隨俗雅化:嫻雅變化而能隨俗。
(45)佳冶:嬌美妖冶。
(46)擊甕叩缶:秦人將甕、缶作為打擊樂器。甕,陶制的容器,古人用來打水。缶,一種口小腹大的陶器。
(47)搏髀:唱歌時拍打大腿以應和節(jié)拍。搏,擊打、拍打。髀,大腿。
(48)《鄭》《衛(wèi)》《桑間》:指鄭國、衛(wèi)國一帶的樂曲。桑間,衛(wèi)國濮水邊的地名。在今河南濮南陽南,相轉衛(wèi)國男女常在濮水上歡會歌唱。
(49)《昭》《虞》《武》《象》:都是傳說中的樂名,這里泛指古樂?!墩选罚础渡亍?,傳說中舜時樂曲。
(50)適觀:適于觀聽。
(51)人民:和下文的“眾庶”,都是百姓的意思。
(52)擇:同“釋”,舍棄。
(53)就:成就
(54)五帝三王:《史記·五帝本紀》指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開國君主、即夏禹、商湯和周武王。
(55)黔首:指平民,老百姓。黔,黑。平民百姓以黑巾覆頭,故稱為黔首。
(56)資:資助,供給。
(57)業(yè):使成就霸業(yè)。
(58)藉寇兵而赍盜糧:給敵人提供武器和糧食。藉,同“借”。赍,送給、付與。
二、詞類活用:
(1)西取由余于戎:“西”,名詞作狀語。
(2)來丕豹、公孫支于晉:“來”,不及物動詞使動用法,“使……來”。
(3)強公室:“強”,形容詞使動,“使……強”。
(4)蠶食諸侯:“蠶”,名詞作狀語。
(5)故能明其德:“明”,形容詞使動,“使……明顯”。
(6)卻賓客以業(yè)諸侯:“業(yè)”,名詞用為使動,“使……成就功業(yè)?!?/span>
三、通假字
(1)昔繆公求士:“繆”通“穆”。
(2)至今治彊:“彊”同“強”,今通用“強”。
(3)遂散六國之從:“從”同“縱”。
(4)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內”,同“納”。
(5)而陛下說之:“說”同“悅”。
(6)西蜀丹青不為采:“采”同“彩”。
(7)飾后宮、充下陳:“陳”通“墀”。(此陸宗達說)
(8)是以太山不讓土壤:“太”同“泰”。
四、參考譯文
我聽說官吏在商議驅逐客卿這件事,私下里認為是錯誤的。
從前秦穆公尋求賢士,西邊從西戎取得由余,東邊從宛地得到百里奚,又從宋國迎來蹇叔,還從晉國招來丕豹、公孫支。這五位賢人,不生在秦國,而秦穆公重用他們,吞并國家二十多個,于是稱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風易俗,人民因此殷實,國家因此富強,百姓樂意為國效力,諸侯親附歸服,戰(zhàn)勝楚國、魏國的軍隊,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國力強盛。秦惠王采納張儀的計策,攻下三川地區(qū),西進兼并巴、蜀兩國,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漢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東面占據(jù)成皋天險,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國的合縱同盟,使他們朝西侍奉秦國,功烈延續(xù)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廢黜穰侯,驅逐華陽君,加強·鞏固了王室的權力,堵塞了權貴壟斷政治的局面,蠶食諸侯領土,使秦國成就帝王大業(yè)。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勞。由此看來,客卿哪有什么對不住秦國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絕遠客而不予接納,疏遠賢士而不加任用,這就會使國家沒有豐厚的實力,而讓秦國沒有強大的名聲了。
陛下羅致昆山的美玉,宮中有隨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飾上綴著光如明月的寶珠,身上佩帶著太阿寶劍,乘坐的是名貴的纖離馬,樹立的是以翠鳳羽毛為飾的旗子,陳設的是蒙著靈鼉之皮的好鼓。這些寶貴之物,沒有一種是秦國產的,而陛下卻很喜歡它們,這是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國出產的才許可采用,那么這種夜光寶玉,決不會成為秦廷的裝飾;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會成為陛下的玩好之物;鄭、衛(wèi)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會填滿陛下的后宮;北方的名驥良馬,決不會充實到陛下的馬房;江南的金錫不會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會作為彩飾。用以裝飾后宮、廣充侍妾、爽心快意、悅入耳目的所有這些都要是秦國生長、生產的然后才可用的話,那么點綴有珠寶的簪子,耳上的玉墜,絲織的衣服,錦繡的裝飾,就都不會進獻到陛下面前;那些閑雅變化而能隨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麗,也不會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擊瓦器,拍髀彈箏,烏烏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確真是秦國的地道音樂了;那鄭、衛(wèi)桑間的歌聲,《韶虞》《武象》等樂曲,可算是外國的音樂了。如今陛下卻拋棄了秦國地道的敲擊瓦器的音樂,而取用鄭、衛(wèi)淫靡悅耳之音,不要秦箏而要《韶虞》,這是為什么呢?難道不是因為外國音樂可以快意,可以滿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可陛下對用人卻不是這樣,不問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國的就要離開,凡是客卿都要驅逐。這樣做就說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聲色方面;而所輕視的,卻是人民士眾。這不是能用來駕馭天下,制服諸侯的方法??!
我聽說田地廣就糧食多,國家大就人口眾,武器精良將士就驍勇。因此,泰山不拒絕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棄細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業(yè)的人不嫌棄民眾,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東西南北,百姓不論異國它邦,那樣便會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賜福運,這就是五帝、三王無可匹敵的緣故。拋棄百姓使之去幫助敵國,拒絕賓客使之去事奉諸侯,使天下的賢士退卻而不敢西進,裹足止步不入秦國,這就叫做“借武器給敵寇,送糧食給盜賊”啊。
物品中不出產在秦國,而寶貴的卻很多;賢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驅逐賓客來資助敵國,減損百姓來充實對手,內部自己造成空虛而外部在諸侯中構筑怨恨,那要謀求國家沒有危難,是不可能的啊。
五、文章大意
文章先敘述自秦穆公以來皆以客致強的歷史,說明秦若無客的輔助則未必強大的道理;然后列舉各種女樂珠玉雖非秦地所產卻被喜愛的事實作比,說明秦王不應該重物而輕人。文章立意高深,始終圍繞“大一統(tǒng)”的目標,從秦王統(tǒng)一天下的高度立論,正反論證,利害并舉,說明用客卿強國的重要性。此文理足詞勝,雄辯滔滔,打動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復了李斯的官職。
六、寫作特色
1.實效性
首先是《諫逐客書》具有明顯的實效性。實效,就是要講求實用,注重效果,這就涉及到公文的目的及功能。公文不像藝文那樣,優(yōu)游浸漬,潛移默化,以美感人,公文乃是“政事之先務”,它的目的是為了完成特定的公務,它的功能是可以解決實際的問題。從本質上說公文是一種實用性程式性的文書,以此區(qū)別于一般的文章或文學作品。公文所產生的客觀效果是衡量公文實用性大小的一個重要尺度。所以公文撰制時必須事先預計效果,辦理時講究效率,客觀上注重功效。徐望之《公牘通論》指出:“事前體察周詳,令出務求實效。”這說的是下行公文。上行公文也要做到“下情不壅于上聞,謀事惟期其必達”。一篇公文,如果實用性不大,效果不顯著,就很難說是上乘之作。因此,實效性顯著,應是好公文的重要條件。以此看來《,諫逐客書》正是具有實效性顯著的特點。這篇公文最成功之處就在于,該文一上秦王,就達到預期的目的,收到滿意的效果。司馬遷在《李斯列傳》中曾這樣敘述過李斯上書的前因后果:“秦王拜斯為客卿。會韓人鄭國來間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覺。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游間于秦耳。請一切逐客。’李斯議亦在逐中。斯乃上書曰:“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復李斯官,卒用其計謀。”當時秦王的逐客令已下,李斯也在被逐之列,而憑此上書,竟能使秦王收回成命,由逐客變?yōu)榱艨?、用客、重客,這就不能不承認《諫逐客書》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公文的實效性在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xiàn)。
2.論斷典范
其次,《諫逐客書》在“對事的論斷”方面堪稱典范。筆者以為“對事的論斷”應視為公文的一個重要特征。事是公文的內容,論斷是對公文內容的表達方式。“對事的論斷”體現(xiàn)了公文的內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顯然,公文須有事,劉勰所說“言事于主”、“指事造實”,徐望之所說“謀事惟期其必達”、“尚實事不尚虛文”,都指出公文的內容就是事,因為公文就是辦實事的。但是公文在表達事時,不必對其來龍去脈進行具體的敘述,往往是高度概括,或者點到為止。公文對于事,主要是用“論斷”的方法。正如《公牘通論》所述,“陳言論事”、“公文本質,重論斷”。論斷是個合成詞,包含論和斷兩個方面。斷,判斷、決斷之謂,對事的是非、得失、功過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態(tài)度,對事的實施提出一定的辦法。論是論事理,要受文者承辦事務,必須把事理論說明白。簡言之,斷就是要辦什么事,論就是辦這事的理由。論是斷的前提,如果不把事理論清說透,斷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缺乏說服力。在古代公文中,由于文種不同,對事論斷的情況也有差別,如下行的君命文種,比較偏重于斷,凡戒敕、廢立、告諭、政令等,都顯示獨斷的至高權威,而上行文種的章、奏、表、議等則較側重于論(當然也應有斷),凡諫說、勸請、陳乞、彈劾、執(zhí)異等,本身就需要有充分的理由,不論說何以達其目的。況且上奏文種面對的是國君這個特殊對象,更要情至理足。《諫逐客書》在這一點上,具有非常鮮明的特色。全文的斷就是開頭一句話:“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希望通過這一判斷成立,使秦王接受,并收回成命,不要逐。為此在下文展開了有力的論說。開頭這一斷語的特點是,在客卿已被逐的緊急情勢下(《史記集解·新序》:“斯在逐中,道上上諫書。”),用非常警醒而委婉的言辭開宗明義,起句發(fā)意振聾發(fā)聵。本文尤具特色的更在其論的部分,對事理的論說充分深刻,令人信服。這里有必要指出兩點,其一是用重筆濃墨,鋪張排比,列舉事例。如文中鋪排了四君用客的大量事實,鋪陳了秦王所喜愛的大量生活享用,由于事例充實,鋪墊充足,加強了與下文的對比,因而得出的結論極其有力。而這些事例都有所依傍,且經過精心選擇,因而顯得可靠典型。從鋪排的技巧來說,排比句接踵聯(lián)翩,文意飽滿,文氣流暢,文勢充沛,極有感染力。其二,在論證上的特點是正反并反復對比,層層深化。如在論證的首層,四君用客(實筆) 與“卻客不內”(虛筆) 的對比,首層四君用客與次層秦王輕客的對比,次層重物與輕人的對比,處處在對比之中顯示逐客之謬誤。全文在邏輯關系上是步步推進,層層深化。時間上由遠到近,推移有序:先言古代,次論現(xiàn)實,再次言及未來。在言及逐客的危害時,程度上由輕到重,步步升級:先說如果沒有客卿,秦國就不會“富利”和“強大”;接著說“非秦者去,為客者逐”,“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直接落到統(tǒng)一天下這個關鍵問題,比上層更切近要害;再說棄黔首、卻賓客,是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資助了敵人削弱了自己,對秦國的不利更嚴重些;最后指出“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不僅不能統(tǒng)一天下,而且有亡國的危險,把逐客的危害引申到極點。這種由輕到重、步步推進的說理過程,避免一開始就突兀沖撞,造成相反結果,它符合人的心理接受規(guī)律。
3.針對性
再者《諫逐客書》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公文的針對性一方面是指每件公文都是針對某一具體的事務而發(fā),另方面也指公文具有比較具體的的受文對象,受文者具有確定性。周知性的公文讀者面較寬,但也有一定的范圍;下行文受文的面相對說要窄一些,在現(xiàn)代的公文中有的還規(guī)定了閱讀傳達范圍;上行文一般是給一個上級機關,受文對象很具體。古代的上奏文種是專門給君主的,對象最明確。公文寫作時都視受文者的不同情況進行斟酌,有的放矢?!吨G逐客書》的針對性,從內容上來說,是對著逐客這事而發(fā),全文緊緊扣住逐客以論說其錯誤。文章這樣處理很高明,因這逐客的起因是韓國人鄭國勸秦王修筑一條灌溉渠,其目的是企圖以浩大的工程耗費秦國的財力,使之不能對外用兵,如果就此事進行辯解,顯然是沒有道理的。李斯避開這個起因不談,只抓住逐客對秦不利來論說,完全從秦國的利益著眼,這就容易使秦王接受。另外,李斯當時也無辜受牽連,但他在上書中片言不涉及自己,這樣完全符合公文的本質要求,徐望之說:“公文本質之可貴,貴在一字一句皆從民生國計上著想。”針對逐客對秦不利來論說,正是從國計民生著想的體現(xiàn)。
4.《諫逐客書》的針對性,還表現(xiàn)在針對特定的受文者來采取諫說的策略。李斯上書是給秦王政這個具體的人看的,如果不熟悉這個人,不揣摩這個人的愿望、想法,不去迎合他的心理需求,那就很容易碰壁。對這個問題,劉勰有中肯的評價:“煩(順) 情入機動言中務,雖批逆鱗而功成計合,此上出之喜說者也。”順著秦王的感情、心理,引到統(tǒng)一六國的關鍵問題,符合主要任務的需要。當時秦王的最大欲望是兼并天下,凡是違反這一欲望,就難以立足,凡是利于達到這一欲望,就容易被接受。李斯緊緊抓住秦王的這一心理,把秦國的霸業(yè)作為整篇諫書的靈魂,貫串始終。在論說的首層以秦王政的祖先重用客卿造成“霸西戎”、“治強”、“散六國之從”、“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等成就去聳動秦王;在論說的次層則把用客卿提到“跨海內,制諸侯之術”的高度;再接著以古代五帝三王“不卻眾庶”無敵天下去打動秦王??傊?,每個層次都反復論述這樣一個根本的利害關系:納客就能統(tǒng)一天下,逐客就有亡國危險。以利勸之,以害怵之,這就緊緊抓住了秦王的心,深深擊中其要害,使秦王順理成章地接納其意見,并收回逐客令,達到了上書的目的。
獲得更多試題及答案,歡迎聯(lián)系微信公眾號:ygj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