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同步練習
文學常識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拾遺"、“杜少陵”等。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官至工部員外郎,后人因此也稱為“杜工部”。杜甫一生迭經(jīng)盛衰離亂,飽受艱辛,寫出了許多反映現(xiàn)實,憂國憂民的詩篇。他是盛唐時期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中心思想[~]
《石壕吏》是唐代詩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別”之一,這首五言古詩,通過作者親眼所見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統(tǒng)治者的殘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引起的戰(zhàn)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原詩來源^:*&中教%網(wǎng)~]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yīng)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
原詩
|
注釋
|
譯文
|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
【暮】在傍晚?!就丁?投宿?!疽埂繒r間名詞作狀語,在夜里。
|
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來強征兵。
|
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
【逾(yú)】越過?!咀摺颗?,這里指逃跑。
|
老翁越墻逃走,老婦出門查看。
|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
|
【一何】多么?!九繍琅?,兇猛,粗暴,這里指兇狠。
|
差役吼得是多么兇狠?。±蠇D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憐??!
|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
|
【前致詞】走上前去(對差役)說話。前:上前,向前。致:對……說。
【戍(shù)】防守。
|
我聽到老婦上前說:“我的三個兒子去鄴城服役。
|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
|
【附書至】捎信回來。書,書信。至,回來。【新】最近。
|
其中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兩個兒子剛剛戰(zhàn)死了。
|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暫且。偷生:茍且活著?!疽选客V?,這里引申為完結(jié)。
|
活著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遠不會復生了!
|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
【更無人】再沒有別的(男)人了。更:再?!疚恐?,僅。【乳下孫】正在吃奶的孫子。
|
老婦我家里再也沒有其他的人了,只有個正在吃奶的孫子。
|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
【未】還沒有。【去】離開,這里指改嫁?!緹o完裙】沒有完整的衣服。裙,這里泛指衣服。
|
因為有孫子在,他母親還沒有離去,他母親進進出出都沒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
【老嫗(yù)】老婦人?!舅ァ咳??!菊垙睦粢箽w】請讓我今晚跟你一起回營去。請:請讓我。從:跟從,跟隨。
|
老婦雖然年老力衰,但請讓我跟從你連夜趕回營去。
|
【急應(yīng)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
【急應(yīng)河陽役】趕快到河陽去服役。應(yīng),應(yīng)征。【猶得】還能夠。得:能夠。
|
趕快到河陽去應(yīng)征,還能夠為部隊準備早餐?!?/span>
|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
|
【夜久】夜深了。【絕】斷絕,停止?!救纭亢孟?,仿佛。【聞】聽?!酒难省康吐暤乜蘼暋S难?,形容低微、斷續(xù)的哭聲。
|
夜深了,說話的聲音消失了,隱隱約約聽到低微斷續(xù)的哭聲。
|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
【明】天亮之后?!镜乔巴尽刻ど锨靶械穆?。登:踏上。前途:前行的道路。
【獨】唯獨、只有。
|
我天亮臨走的時候,只同那個老翁告別。
|
【賞析】[來源~:中教^*網(wǎng)&%]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的敘事詩,寫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連年老力衰的老婦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殘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深表同情。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單刀直入,直敘其事?!澳骸弊帧ⅰ巴丁弊?、“村”字都值得玩味。在封建社會里,由于社會秩序混亂和旅途荒涼等原因,旅客們都“未晚先投宿”,更何況在兵禍連接的時代。而杜甫,卻于暮色蒼茫之時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個小村莊里借宿,這種異乎尋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壓根兒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鎮(zhèn)已蕩然一空,無處歇腳??傊?,寥寥五字,不僅點明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脫出常軌的景象,為悲劇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環(huán)境。
“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綱,以下情節(jié),都從這里生發(fā)出來。不說“征兵”、“點兵”、“招兵”而說“捉人”,已于如實描繪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個“夜”字,含意更豐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fā)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第二、表明縣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經(jīng)入睡的黑夜,來個突然襲擊。同時,詩人是“暮”投石壕村的,從“暮”到“夜”,已過了幾個小時,這時當然已經(jīng)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發(fā)展,他沒有參與其間,而是隔門聽出來的。“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兩句,表現(xiàn)了人民長期以來深受抓丁之苦,晝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寢不安席,一聽到門外有了響動,就知道縣吏又來“捉人”,老翁立刻“逾墻”逃走,由老婦開門周旋。
從“吏呼一何怒”至“猶得備晨炊”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兩句,極其概括、極其形象地寫出了“吏”與“婦”的尖銳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叫囂隳突的橫蠻氣勢,并為老婦以下的訴說制造出悲憤的氣氛?!皨D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下面,詩人不再寫“吏呼”,全力寫“婦啼”。“聽婦前致詞”承上啟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是老婦“苦啼”著回答縣吏的“怒呼”。寫“致詞”內(nèi)容的十三句詩,多次換韻,表現(xiàn)出多次轉(zhuǎn)折,暗示了縣吏的多次“怒呼”、逼問。這十三句詩,不是“老婦”一口氣說下去的,而縣吏也決不是在那里洗耳恭聽。實際上,“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不僅發(fā)生在事件的開頭,而且持續(xù)到事件的結(jié)尾。從“三男鄴城戍”到“死者長已矣”,是第一次轉(zhuǎn)折。讀者可以想見,這是針對縣吏的第一次逼問訴苦的。在這以前,詩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寫出了縣吏的猛虎攫人之勢。
最后一段雖然只有四句,卻照應(yīng)開頭,涉及所有人物,寫出了事件的結(jié)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北砻骼蠇D已被抓走,走時低聲哭泣,越走越遠,便聽不到哭聲了?!耙咕谩倍?,反映了老婦一再哭訴、縣吏百般威逼的漫長過程?!叭缏劇倍?,一方面表現(xiàn)了兒媳婦因丈夫戰(zhàn)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聲,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詩人以關(guān)切的心情傾耳細聽,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兩句,收盡全篇,于敘事中含無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時,老翁、老婦雙雙迎接詩人,而時隔一夜,老婦被捉走,兒媳婦泣不成聲,只能與逃走歸來的老翁作別了。老翁的心情怎樣,詩人作何感想,這些都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這首詩最突出的一點則是精煉。全篇句句敘事,無抒情語,亦無議論語;但實際上,作者卻巧妙地通過敘事抒了情,發(fā)了議論,愛憎十分強烈,傾向性十分鮮明。寓褒貶于敘事,既節(jié)省了很多筆墨,又絲毫沒有給讀者概念化的感覺。詩中還運用了藏問于答的表現(xiàn)手法。“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概括了雙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寫“婦”,不復寫“吏”,而“吏”的蠻悍、橫暴,卻于老婦“致詞”的轉(zhuǎn)折和事件的結(jié)局中暗示出來。詩人又十分善于剪裁,敘事中藏有不盡之意。一開頭,只用一句寫投宿,立刻轉(zhuǎn)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題。又如只寫了“老翁逾墻走”,未寫他何時歸來;只寫了“如聞泣幽咽”,未寫泣者是誰;只寫老婦“請從吏夜歸”,未寫她是否被帶走;卻用照應(yīng)開頭、結(jié)束全篇、既敘事又抒情的“獨與老翁別”一句告訴讀者:老翁已經(jīng)歸家,老婦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聲飲泣、不敢放聲痛哭的,就是給孩子喂奶的年輕寡婦了。正由于詩人筆墨簡潔、洗煉,用了較短的篇幅,在驚人的廣度與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與沖突,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w~ww.zzs^&t#ep.co*m]
基礎(chǔ)訓練
1、《石壕吏》是一首( ?????),以( ?????)為順序,中心人物是( ????),事件是( ????????????????),故事發(fā)生在唐代著名的( ?????)歷史事件中。作者( ????),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后人稱他為( ???),稱他的詩為( ???????)。
2. “三吏”“三別”分別是: ???????????????????????????,????????????????。?
3、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附書至( ??????)(2)新戰(zhàn)死( ??????)(3)未去( ??????)
(4)猶得備晨炊( ??????)(5)老翁逾墻走( ??????)( ????????)[來^源:中&~#教*網(wǎng)]
(6)死者長已矣( ???????)(7)泣幽咽( ?????????????????????)
(8)聽婦前致詞( ???????)(9)天明登前途( ????????????)
4、用原文回答問題
(1)揭示“吏”與“老婦”尖銳矛盾的句子是:?????????????????????????。
(2)暗示“老婦”被帶走的句子是:???????????????????????????????。
(3) 表明兵役苛酷,戰(zhàn)爭慘烈的句子是:????????????????????????。
(4)表明“老婦”一家貧困生活的句子是:?????????????????。
(5) 能概括全詩內(nèi)容的:??????????????????。
(6)“老嫗”被抓走了嗎?何以為證?
????????????????????????????????????。
5、翻譯 ?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中國#教*&育出版^@網(wǎng)]
?????????????????????????????????????????????????????????????。
6、對這首詩開頭四句評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來源#^:中國%教育出~*版網(wǎng)]
A、第1句寫捉人的差役乘著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來。
B、第2句交代了故事的發(fā)生,預示將有一場災難降臨。
C、3、4句寫老翁逃跑避難,老婦出門周旋。 [www.%z@&zste^#p.com]
D、3、4句反映了人民長期深受抓丁之苦,晝夜不安的情景。
7、“婦人”致詞分三層,這三層的意思分別是什么? [來源:zzst*^ep#@.co~m]
① ??????????????????????????????????????????
② ??????????????????????????????????????????
③ ??????????????????????????????????????????
?
?
《石壕吏》同步練習參考答案
1、《石壕吏》是一首(敘事詩),以(時間 )為順序,中心人物是(老嫗 ),事件是(官吏夜捉人、老婦應(yīng)兵役),故事發(fā)生在唐代著名的(安史之亂)歷史事件中。作者(杜甫 ?),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后人稱他為(詩圣),稱他的詩為(詩史)。
2. “三吏”“三別”分別是:《石壕吏》《新安吏》《潼關(guān)吏》 《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3、(1)信 (2)最近(3)離開(4)還能夠(5)越過逃跑(6)完結(jié)(7)形容低微,斷續(xù)的哭聲(8)對……說話(9)前面的路
4、(1)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2)如聞泣幽咽,獨與老翁別。
(3)三男鄴城戍,二男新戰(zhàn)死。(4)出入無完裙。[中國教育#出&%版*^網(wǎng)]
(5)聽婦前致詞 ????(6)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來源:中#國教^*@育出版網(wǎng)%]
5、到了深夜,說話的聲音沒有了,隱約聽到(有人)低聲地哭。[來源:#%中~國@教&育出版網(wǎng)]
6、A[www.*zz%step.#~co^m]
7、寫三男全被征;家中情況;老婦自請服役?!?/span>
獲得更多試題及答案,歡迎聯(lián)系微信公眾號:ygj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