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栽種草木,讓它長成自己的樣子;
我們教育孩子,讓他擁有自己的才華。
但養(yǎng)育孩子之路,卻是沒有固定章程的。
這意味著需要我們不斷去挖掘探索,發(fā)現教育孩子的奧秘與真諦。
這個月,我花了一些時間看了李玫瑾的公開演講視頻。
她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教授,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的,在育兒方面頗有建樹。
今天,特此梳理視頻中精華要點,與各位爸爸媽媽們共勉,一起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明燈。
01
有愛的撫養(yǎng),一定是嘮叨的
真正的養(yǎng)育過程,肯定是嘮叨的,是有言語的,這叫做有親情撫養(yǎng)。
美國兒科學會告誡家長:
“只要有機會,就要與嬰兒多說話。
即使他們不知道你在說什么,你鎮(zhèn)靜的聲音也能讓他們產生安全感。”
父母愛和孩子說話,孩子就愛笑、愛說話,因為他們從父母的臉上、言語上,體會到“愛的感覺”。
盡管他們還不懂得用“言語”來回應,但卻能通過這種方式來確認自己是“被愛”的。
而從小到大,被父母冷漠對待的孩子,他們滿心瘡痍,會因為害怕自己沒人關愛,過早封閉了自己的心門。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沒有回應,家也是絕境。”
三毛說:“家,對每一個人,都是歡樂的泉源??!
再苦也是溫暖的,連奴隸有了家,都不覺得他過分可憐了?!?/span>
是的,想必在孩子眼中,金山銀山,都比不上一個每天笑語滿滿、幸??鞓返募摇?/span>
02
孩子6歲前,家長要學會說“不”
李玫瑾教授說過:
6歲之前,必須學會跟孩子說不;
如果過了6歲,基本就晚了。
因為有些教育,等我們有經驗了,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正如《如何對孩子說不》一書中說:
「不」,不僅僅是一個字的回答,而且是一種教養(yǎng)策略。
通過說「不」可以幫助孩子發(fā)展出自立、自律、尊重他人、正直、延遲滿足的能力。
所有無理由地縱容、無原則地袒護,都是在把孩子推向罪惡之路。
古人云:
“當孩提之時,過于溺愛,養(yǎng)成驕惰之氣,及其稍長,務為姑息,縱其匪僻之心,惡態(tài)多般,自幼習慣,長欲其改又焉能乎?”
小時過度寵愛,養(yǎng)成驕奢怠惰的習氣,年歲漸長,言行不當,又不加以糾正,孩子的心思就會往偏了走。
從未對孩子說過“不”的家長,從今天開始學著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吧。
不然等到孩子長大后,你再想改正孩子的惡習,只能悔之晚矣。
03
依戀期是家庭教育孩子的最關鍵期,
青春期需要一些社會的參與
李玫瑾教授認為,12歲之前是孩子的依戀期,父母對孩子說的話是黃金;
12歲~18歲,是孩子的青春期,會把父母說的話當成垃圾。
教育孩子,最怕的是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亂管。
那個17歲以總分第二的成績考進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卻因為無法自理而退學的神童魏永康。
母親包辦一切,忘記教給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這是缺少社會實踐。
那個為滿足一己之私,伙同朋友性侵女孩的17歲少年李天一,是因為父母過度溺愛,從來不注重孩子人格塑造,以至于孩子走上歧路,也毀了別人的一生。
這是父母的失職,孩子的不幸,也是家庭教育的悲哀。
沒有規(guī)則的自由是毀滅,沒有底線的溺愛是慢性凌遲。
教育從來不是放縱,而是孩子12歲之前恰到好處的約束,12歲之后得體的退出。
04
要讓孩子“參與”到家中的大事
不管孩子什么樣的學習狀態(tài),家中的大事都要告訴他,聽他的意見,讓他做一點沒有壞處。
因為這種溝通,是培養(yǎng)孩子自尊非常重要的時機,能讓孩子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價值感。
有時候,父母與孩子之間之所以會存在很大的矛盾。
問題就在于孩子總是看到被管教而失去自由的一面,無法體諒父母的良苦用心。
父母總是會對孩子說:“家里事,你不用管,你只要好好學習就夠了?!?/span>
這樣一來,孩子就像個學習機器,他會覺得自己是為了父母而學的,也忽略了家里的不容易。
無論大事小事,邀請孩子共商,并不是一定要孩子給出答案,而是通過此舉提升孩子在家中的價值感。
讓孩子明白父母跟他之間是愛的關系,有任何事都可以問父母,父母也會尊重自己的意見。
05
當你發(fā)現孩子很難教育時,
其實問題很早就有了
李玫瑾教授認為未成年的問題是存在滯后反應的。
如果十五六歲的孩子很難管,這時候孩子的問題,應該是發(fā)生在更早之前的。
在《小歡喜》中,季楊楊從小都在外婆家寄養(yǎng),等到孩子上高三了,父親因為工作才調回來。
季楊楊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養(yǎng)成了叛逆驕縱的性格,無心學習,只喜歡玩賽車。
而父子兩個也經常一見面就吵架,父親某次還動手打了季楊楊一巴掌。
正因為他們早就錯過了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六年—孩子性格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才難靠近孩子的心。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隔閡,就像是一堵墻。
這一面父母永遠在等孩子一句謝謝,那一面孩子永遠在等父母一句對不起。
養(yǎng)育孩子從來就不是簡單的事情,我們的確會犯錯,但最重要的是及時修正自己的錯誤,從此刻起改變就不晚。
當孩子因我們而受傷的時候,他渴望一句“對不起”。
而傷口,也正是在我們向孩子道歉的那一刻開始愈合了。
06
孩子成長過程中,
心理陽光比智力更重要
孩子的學習成績很重要,但不是唯一。
倘若孩子的一生都為追求外在的分數而執(zhí)著,一旦失敗,要么不敢面對,要么誤入歧途。
前幾天,某高校研究生留下千字遺書,感嘆論文難寫,實驗難做,活著很難,無以面對,自我了結。
太多孩子,在打了敗仗后,產生了強烈的羞恥感——“這么差,不如去死”。
因為無法饒過自己,從而選擇結束生命一了百了。
這個社會,都在教我們如何成功,卻沒有人教我們如何面對失敗。
而這堂課的主講人,更應該是父母,告訴孩子:
“善待自己、寬待自己,不管面臨多糟糕的處境,都可以跟爸爸媽媽溝通。
打了敗仗也只是一時的,人生很長,以后都有機會贏過來。
比起你滿身榮譽卻信念崩塌,爸爸媽媽更想要一個平安快樂的孩子?!?/span>
為人父母,不要總是關心孩子排名,放學回家后多問問他在學校過得開不開心,有沒有被人欺負。
這樣才能養(yǎng)出一個心智健全、積極樂觀的孩子。
07
和青春期的孩子吵架,
會讓他們對你失去恭敬
“我養(yǎng)你這么大,就是為了讓你來氣我的嗎?”
“你們根本什么都不懂,也不管我死活?!?/span>
這是很多父母與孩子吵架時的對話,對于孩子來說,一句“你們根本不管我死活”,有著另外一層含義:
你們都沒有看到我在想什么,沒有理解我內心的感受。
而這時候如果只覺得孩子長大了,翅膀硬了,自己管不住他,父母權威遭到挑戰(zhàn),從而對孩子破口大罵,甚至拳打腳踢。
那孩子只會離父母越來越遠。
《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一書中說:“所有親子沖突,都源自孩子感覺不到父母的愛,內心不被回應?!?/span>
教育孩子要松弛有度,一味爭執(zhí)到底,是會兩敗俱傷的。
也千萬不要高估管教的力量,而低估了父母之愛的潤物細無聲。
08
觀察孩子最好的朋友的行為,
是了解孩子的最好方式
心理學家皮亞杰曾說過:
“兒童的童年時代有兩個世界”,一是父母和兒童相互作用的世界,二是同伴的世界。
同伴群體對兒童的發(fā)展,起著與父母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作用。”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和什么樣的人在一起,你就會受到什么樣的影響,孩子亦是如此。
我們不得不焦慮:孩子教了壞朋友怎么辦?
把握一個原則,密切關注孩子的變化,與孩子多溝通,了解孩子真實的交友需求。
正如尹建莉老師所說的:
“在安全和道德的底線之上,應該尊重孩子做他喜歡的一切事,盡可能多地豐富孩子的人生體驗,不要害怕他吃虧。
一個寬容、善良、變通力強的孩子不可能吃虧,也不可能被別人帶壞的?!?/span>
09
你用什么方式教育他,
他就用什么方式對你
教育的真相是,野蠻產生野蠻,仁愛產生仁愛。
你怎么教育孩子,孩子就是怎么樣。
酷愛打罵的父母養(yǎng)不出自信、樂觀的孩子;
卑鄙無底線的父母養(yǎng)不出正直、坦然的孩子;
溺愛縱容的父母養(yǎng)不出有責任心、感恩之心的孩子。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孩子就是父母的鏡子,從孩子的身上,就能映出父母行為的樣子。
這同時也是在告訴我們,父母榜樣的作用很重要。
心理學家李子勛說:
“教育孩子之難,難在父母自己是否人格完整,是否樂于寬容與變通?!?/span>
父母是孩子永恒的生命范本,你想讓孩子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你就先做一個那樣的人給他看。
10
父母要恰當地保持距離,
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
紀伯倫的一首《你的孩子,其實并不是你的孩子》小詩中寫到:
“你是弓,孩子是從你那里射出的箭;
射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用神力將你拉開,讓箭飛得又快又遠。
讓自己能在射手的手中彎曲而感到喜樂吧;
他愛飛馳的箭,也愛靜默的弓?!?/span>
孩子借由我們而來,但卻并非因我們而來。
我們陪著孩子長大,卻無法陪著孩子變老。
我們養(yǎng)育孩子的身體,但也要尊重孩子的靈魂。
父母只是孩子成長路途上的一個旅伴,終究會有揮手告別的那一天。
而我們能留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教會孩子做一個獨立且睿智的人,心有溫度,行有光芒,天高海闊,任其飛躍。
只要孩子始終明白,父母永遠是他們最堅強的后盾,這便足夠了。
我們栽種草木,讓它長成自己的樣子;
我們教育孩子,讓他擁有自己的才華。
但在養(yǎng)育孩子之路,卻是沒有固定章程的,這意味著需要我們不斷去挖掘探索,發(fā)現教育孩子的奧秘與真諦。
讓我們父母在學習中成長,在成長中學習,給孩子營造更好的成長環(huán)境。
來源簡介:本文來源小十點(ID:sdikid),專業(yè)實用的育兒干貨,睡前故事,親子閱讀,美媽提升,精選好物。集結專家及辣媽,讓帶娃變得輕松好玩。
(圖文來自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