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都是備受關注的「考試季」。
孩子們升學畢業(yè),總免不了大大小小的考核測試,父母也難免會用成績來衡量孩子。
我家孩子就曾說:當爸爸媽媽真好,不用考試。
可前兩天杭州上城區(qū)出了一條政策:從秋季學期開始,將試行家長學習積分制,推行「父母持證上崗」。

簡單來說,以后在杭州上城區(qū)當父母,要有門檻了。它的實行方式是這樣的:
首先建立家長學校,開設線上課程,讓父母們在網(wǎng)絡上學習。學完了,還有考核,會按照積分,給家長頒發(fā)不同等級的執(zhí)照。

把父母們不按學歷,也不按年齡,而是按教育水平分成幾級幾等,聽起來比較有挑戰(zhàn)性。
浙江教育局還回復說:時機一成熟,就要全省推廣。
不難預測,如果實行的好,在全國推廣也是有可能的。
之前總聽到一句話:唯獨做父母不用選拔和考試。
但浙江的這次先行,有望打破當父母不用考試的認知,以后,當爸當媽,也有門檻了。
消息一出,父母圈整體沸騰了。
有人害怕積分不夠不讓孩子上學:

有人擔憂:本身照顧兩個孩子已經(jīng)夠忙了,還要「被逼」學習,恐怕父母負擔更重,更沒人敢生孩子了。

但也人很支持,覺得父母教育水平提升了,才能培養(yǎng)出更優(yōu)秀的孩子:

也有父母吐槽說,自己上學時候,是老師帶過的“最差的一屆”學生。未來可能要問老師“我是不是您帶過的最差的一屆父母”。
其實仔細看相關細則,大意是政府盡力提供科普、教育資源,以推動家長學習。
它主要體現(xiàn)在三方面,一是建設網(wǎng)上家長學校,二是加強0-3歲兒童養(yǎng)育指導,三是加強家庭教育服務。
這種模式,特別類似于很多地方幼兒園的家長學校,學校提供學習資源,家長學完就獎勵星星。
所以倒也還不用焦慮,從家庭角度講,有社會幫我們提供育兒指南,父母多學習一些東西,可能也沒壞處。
01
父母持證上崗
推動新的親子關系形成
當代父母每天最關心的是什么?孩子學習。
之前,孩子放學回家,大多數(shù)父母的口頭禪總不離其中一句:
今天學的什么?作業(yè)寫完了嗎?小測多少分?
遇到聚會碰面,父母們之間是這樣的:你家孩子這次考了多少分?在班級里什么水平?哎呀,我趕緊再給孩子買兩套卷子做做。
父母持證上崗后,難保局面不反過來。
孩子們湊一塊,先是互相打聽,互相比拼:哎,你爸媽這學期考了多少分?拿幾級父母執(zhí)照?
父母們則在假裝聽不見:大聚會的,提什么考試和分啊,快來吃飯……
平時雞飛狗跳的輔導作業(yè)日常,也會顯得溫馨和氣很多。
父母罵孩子「笨」和「不開竅」前,孩子可能會這樣反駁:
你看看人家父母,考那么高分,都拿 n 級執(zhí)照了,你不也考那幾分嗎?光會說我,你怎么不多背誦點教育理論,爭取下次也升升級……
想想這畫面,就覺得「父母地位」可能會從此一落千丈。
考試面前,人人畏懼,分數(shù)面前,人人平等。
浙江目前推行的家長學習內容有:兒童營養(yǎng)學、教育學、心理學等。
在考核上,還涉及到很多教育觀念、教育方法方面的專業(yè)知識。
父母們學習考核的過程中也會發(fā)現(xiàn):
原來,學習從來就不簡單;原來,即便高學歷父母,單憑本能,也不一定能教育好孩子。
父母持證上崗最積極的一面在于,它從政策層面,拉高了父母開口就教育孩子的閾值,也讓父母們從心底認識到:
教育孩子,是一個技術活。好的教育,是持續(xù)陪伴,是會傾聽,是懂尊重,更是共同成長。
父母持證上崗后,動不動就指責的畫面少了,取而代之的,將是兩代人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家庭日常。
想想,還真心挺正能量的呢。
02
父母持證上崗
重塑夫妻關系
之前,朋友圈流行著兩種媽媽為主力的育兒方式,一種叫「喪偶式育兒」,一種叫「詐尸式育兒」。
「喪偶式育兒」比較好理解,說的是,爸爸在孩子教育中,幾乎是隱形的,不陪伴,不了解,長期缺席。
「詐尸式育兒」說的則是,爸爸平時甩手不管,卻偶爾出來攪合一下,把媽媽原有的節(jié)奏倒給打亂了。

父母持證上崗后,這兩種家庭育兒現(xiàn)象,有望很快被打破。
畢竟,如果夫妻二人各修各的學分,爸爸再不努力,再不參與教育孩子,只會拉低平均分,拖家庭后腿。
父母持證上崗后,每晚一個刷手機,一個揍孩子的局面,很有可能就變成了:
夫妻雙雙把分修,遇到育兒問題共商談……
孩子不省心,倆人要先研究理論上是否正確,再進行實踐:
「孩子寫作業(yè)太磨蹭了!要不要批評?」
「不行,批評只會適得其反,再耐心點?!?/span>
「孩子偷拿了我十塊錢,要不要揍?」
「不行,打屁股、揪耳朵、罰站都丟分,還是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吧。」
「孩子不想學,不想做作業(yè)?!?/span>
「先別批評,趕緊翻翻視頻,看怎么應對」……
父母持證上崗,大大拉高了爸爸育兒的參與度,也能在無形中修復夫妻關系。
之前,爸爸不管孩子,媽媽只要抱怨,就會傷害夫妻關系。
父母持證上崗后,爸爸不管孩子,教育方式不對,媽媽只要一句「老公,會扣分,會降級哦」,爸爸不但樂于改正,還能感受到來自妻子戰(zhàn)友般的關心和友誼。
這么一看,持證上崗的目的,不在于約束父母,而在保護孩子,重塑夫妻關系,好處還真是不少。
03
父母持證上崗
讓家庭關系更和諧
有朋友曾向我訴苦說:婆婆幫忙帶娃,家里磕碰不斷。
孩子小時候,婆婆的養(yǎng)育方式比較落后,比如:
孩子出生后,擠奶頭、睡扁頭、裹腿,加輔食后,多鹽多油,大人嚼過再喂孩子……
她曾嘗試糾正婆婆,但每次她一說,婆婆就覺得受到了嫌棄。
孩子稍大后,怎么穿衣、怎么喂飯、怎么喝水、多長時間戶外活動,觀點都不一致。
婆媳關系,總是因為養(yǎng)孩子受影響。
父母持證上崗后,這些問題就都容易解決了。父母持證上崗,首先會加強 3 歲以下嬰幼兒的養(yǎng)育指導。
兩代人教養(yǎng)觀念不一致時,家長學校,就是最高的標準。
孩子媽只要一句:媽,人家家長學校都說了,發(fā)燒不能捂……
婆婆再固執(zhí),應該也會少了一絲底氣。

持證上崗,樹立了父母是家庭第一責任人,第一權利人的權威,教育養(yǎng)育,全都父母說了算。
劃清了界限,厘清了關系,從此以后,婆媳關系,兩代人相處,都順暢多了,家庭氛圍,也無比溫馨。
04
父母持證上崗
有望養(yǎng)娃更輕松
還有父母擔心,持證上崗的額外學習,會擠壓原本就不多的時間,讓養(yǎng)娃變累。
別擔心,這些事,政府早就想到了。
父母持證上崗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它的理念就是——養(yǎng)娃不是私人的事,是社會的共同責任。
具體實施上,會有嬰幼兒照護服務站,家里人手不夠,服務站能搭把手。
還有社區(qū)養(yǎng)育小組,孩子放學早,社區(qū)小組玩一會兒,既滿足了父母托管的需求,又能滿足了孩子跟同伴玩耍的需要,一舉多得。
多種形式的家庭服務,多樣的社會資源,讓孩子能回歸社會,父母養(yǎng)娃也輕松些。
父母持證上崗,也許會遇到各種問題,但同樣也是個很好的嘗試。
它最大的受益者,可能就是千千萬萬個家庭里,那個需要照顧和被看見的孩子。
整個實施的過程中,提升父母教育素養(yǎng),重塑家庭關系。
因為父母的一點點好的改變,會給孩子帶來非常大的正面影響。
(圖文來自網(wǎng)絡,侵權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