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里,不少家長反映,孩子到了假期就開始管不住自己,晚上不睡早上不起來,作業(yè)一直拖著不寫,成天就看電視玩手機······
微博曾有一項關于「中小學生如何過假期」的投票,結(jié)果顯示:
80% 的孩子選擇用睡覺、吃飯、打游戲來填滿生活。
「不是說不讓孩子玩,娛樂也得有個度,老是盯著手機電視,眼睛也受不了啊。」
「假期一點規(guī)劃也沒有,想讓孩子學會自律,太難了!」
家長們的心情我非常理解,培養(yǎng)孩子的自律,是一項艱難的長期工程。
過程中,孩子懶散、不聽話的時候,很容易讓人著急而抓狂。
想讓孩子自律,有兩個最容易犯的錯誤,家長一定要避開!
01
不斷的嘮叨、催促
假期去一個朋友家串門,他家孩子正值高二升高三。
我觀察到,朋友對孩子的嘮叨一整天幾乎沒停下來過。
上午 10 點多,去孩子房間催孩子起床:都幾點了還不起來!
看到孩子拿著手機:又玩游戲是吧?這游戲有什么好玩的,成天腦子里就是游戲。
吃飯的時候:吃完飯給我去看書,都要高三了,還不知道著急。
17 歲的小伙子,大高個子,看著卻毫無生氣,和父母說不上幾句話,聽父母嘮叨的時候,也不反駁,聽煩了就自己跑到房間把門一關。
圖片來源:電視劇《小歡喜》
我問朋友:你平時一直這樣催著他學習、做事嗎?
朋友嘆了口氣,無奈地說:沒辦法??!從小就不自覺,天天要我們在后面跟著提醒、督促,這么大人了,感覺還沒開竅,自己的事情也不知道著急。
我對他說:你有沒有想過,是你把原因和結(jié)果搞反了,正是因為你們總是提醒、嘮叨他,才讓他無法養(yǎng)成自律的習慣?
家長們一邊期待孩子能夠獨立、自主,一邊卻不放心,愛著急,大事小事上都要提醒、催促孩子,干涉太多。
殊不知,一遍又一遍的嘮叨、催促,也許在當時能讓孩子行動起來,但長期效果卻是阻礙孩子走向自律。
圖片來源:電影《看上去很美》
父母的嘮叨、催促,本質(zhì)上是把孩子的責任攬到了自己身上,讓孩子形成依賴心理,不懂得自我負責,不會思考自己該什么時間做什么事,主動性越來越差。
缺乏主動性的孩子,就會缺少動力去把自己的事情安排地井井有條、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
因此,家長最好從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一起商量著制定適當?shù)囊?guī)則,來替代反復的嘮叨、催促。
比如放學回家先寫作業(yè)再玩;只有周六能玩手機、看電視,且不超過 20 分鐘······
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尤其是從小在規(guī)則的引領和約束下,幫助孩子建立好習慣,對培養(yǎng)孩子的自律非常有效。
美國教育專家羅伯特·馬扎諾博士認為:當學生為學習設定目標時,任務的感知價值就會調(diào)動內(nèi)在動機。
家長幫助孩子確立合適的目標,會調(diào)動孩子的積極性、自覺性。
可以采用階段性小目標、長期目標和夢想相結(jié)合的方法。
比如期中考試數(shù)學提高 5 分;暑假練完一本字帖、背完一本單詞書;一年讀完 30 本書;長大以后想成為插畫師······
02
嚴格的管控、逼迫
近兩年父母安裝攝像頭監(jiān)控孩子學習的新聞頻頻被報道:
江蘇一個 14 歲男孩報警,稱爸爸在房間安裝攝像頭監(jiān)視自己,侵犯了自己的隱私權。
男孩爸爸生氣地說:我監(jiān)視你什么了,我是你什么人,你有多少隱私,我不可以監(jiān)視你?
原來兒子沉迷游戲,每天熬夜打游戲至深夜,父母又在外地工作,就想出這樣的辦法監(jiān)督孩子。
還有一位媽媽,通過攝像頭監(jiān)視女兒是否按時看書,甚至還通過手機的對講功能跟女兒對話:
「坐直一點。」「你在看什么書???怎么又在看動畫片?暫停!」
孩子再小,也是一個平等獨立的個體,需要被尊重。
家長對孩子缺少尊重,常常批評否定;總是懷疑孩子偷懶、貪玩、不認真;長期管控嚴格,逼著孩子學習······
這些做法都會讓孩子感覺自己不被信任,讓人失望,是個失敗沒用的人,自我價值感低,內(nèi)心壓抑。
這種負面、消極的自我認知和心理狀態(tài),更容易讓孩子自暴自棄、失去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動力。
自律的基礎是對自我價值的認可。一個自尊自信的孩子,更有力量去克服惰性、管理好自己的行為,慢慢形成自律。
因此,培養(yǎng)孩子自律的關鍵是給孩子足夠的尊重和信任,嚴格的管控只會造成孩子的叛逆抵觸。
把孩子當成一個大人平等對話,尊重他的想法和感受,有事商量著來,多給孩子鼓勵和肯定。
不要把孩子管得太緊,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間,相信他可以安排好自己的事情,相信他是個自覺的孩子,并用語言和行為傳達對他的信任。
正如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博士在《P.E.T.父母效能訓練:喚醒孩子的自律》一書中所說:
那些懂得自控的年輕人往往有著一定的自由,因為他們有機會為自己去決定和選擇。
圖片來源:電影《梅奇知道什么》
沒有自由,就不會有自律。家長要多給孩子自己做選擇和決定的權利,孩子才會懂得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自己決定的事情,孩子更有動力和積極性,也會對自己有所要求。
此外,父母的榜樣作用對孩子的自律形成有積極影響。
父母本身是一個自律的人,對自己所做的事有較高要求,孩子會在耳濡目染中形成自律的意識,按照父母的樣子去生活、學習。
(圖文來自網(wǎng)絡,侵權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