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份上海即將民轉公的表格在各種群里瘋傳,其中不乏一哥華育、一姐蘭生復旦和進華、立達等一眾被爸媽追捧的好學校,數量之大足以讓上海的民辦格局地震,但其實并沒有官方背書,真假難辨。
這事起因就是教育部新發(fā)了一個《關于規(guī)范公辦學校舉辦或者參與舉辦民辦義務教育學校的通知》,主要就是以下幾點——
1. 公辦學校單獨舉辦的民辦、公辦學校與地方政府及相關機構合作舉辦的義務學校,應辦為公辦學校;
2. 符合“六獨立”可以繼續(xù)舉辦民辦,但對使用公辦校名和校名簡稱進行清理后退出。
3.?對于不符合“六獨立”要求的民辦學校,要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視情轉為公辦或終止辦學。
4. 既有居住社區(qū)配套建設的配套建設的“公參民”學?;蜣D為公辦學校,或由政府以購買服務的方式提供學位,繼續(xù)辦學。
5.?不再審批新的“公參民”學校,公辦學校也不得以舉辦者變更,集團辦學、品牌輸出等變相舉辦民辦義務教育。
6. 地方政府和公辦學校不得向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新增派具有事業(yè)編制的教職工。已經派出的,分階段分步驟有序引導退出。
7. 民辦義務教育學校不得以(合作或掛牌的)公辦學校校區(qū)、分校的名義招生,也不得以借讀、掛靠等名義變相違規(guī)招生。
而且要求兩年內,理順機制,平穩(wěn)過渡。
其實就是剝離公辦、民辦交雜在一起辦學的狀況,并不是要打壓或者取締民辦。
首先搞清楚
“六獨立”是啥:
獨立法人資格、校園校舍及設備、專任教師隊伍、財會核算、招生、畢業(yè)證發(fā)放。這一類民辦學校還是可以舉辦的,只是如果涉及公辦校名需要清理。
不符合“六獨立”的,比如公辦學校單獨舉辦的;公辦學校與地方政府及相關機構合作舉辦的;公辦學校與其他社會組織、個人合作舉辦的。
就像華育被說會“民轉公”,大概因為它是上海中學建立的教學基地。但也是限期整改,如果整改不到位,不只“民轉公”,也可能是停辦!
#1
發(fā)展追溯2004年頒布的民促法,鼓勵公辦學校參與民辦建設,一大批“公參民”應運而生。但后來逐漸顯露的弊病就是,
民辦利用公辦名氣自主招生,公辦利用民辦輸送生源掐尖。
所以前段時間頒布的
“新民促法”中就已經提及,義務教育的公辦學校不得舉辦或參與舉辦民辦學校,也不得轉為民辦學校,地方人民政府不得利用國有企業(yè)、公辦教育資源舉辦或者參與舉辦實施義務教育的民辦學校。
這次的“規(guī)范通知”,可以看做是“新民促法”的細則補充。
由于這次要求在8月底完成摸排工作,并報教育部備案,所以很多地方早已行動起來。
#2
各地動作四川省教育廳等四部門聯合發(fā)出《關于暫停審批設立民辦義務教育學校的通知》。該通知明確提出
暫停審批民辦學校,民辦學校不得擴大招生規(guī)模,適當縮減招生計劃。
重慶自“公參民”教育整改開始,目前已有包括重慶皇冠實驗中學、重慶一中寄宿學校在內的
23所學校有了明確的轉公動作,部分學校已出招生辦法,重慶民轉公改革即將塵埃落定。
武漢一初慧泉中學為公參民初中,它與武漢第一初級中學一脈相承。往年,一初慧泉分為金雅校區(qū)和前進校區(qū)。今年,金雅校區(qū)轉為公辦招生。前進校區(qū)仍未民辦學校,面向全區(qū)進行搖號。
廣州市教育局發(fā)出聲明:廣州廣雅實驗學校轉辦為公辦學校。此前教育部負責人已經明確表示:
名校辦民校只有兩條路,一是嚴格做民辦學校,與公辦脫鉤,二是收歸公辦學校,分類處理。(部分案例整理來源于網絡)
上海最有名的“民轉公”案例就是張江集團了,而且是按對口地段招生,所以導致周邊房價飛升。其實公辦、民辦的一大區(qū)別就是入學方式,而且搖號政策下,熱門民辦是鐵定會觸發(fā)搖號的,不如學區(qū)房來的保險,爸媽的呼聲無非就是希望能用房子套牢一所好學校的位子。
但是今年招生的上匯實驗,雖然是公辦對口招生,但是對口四個街道搖號。所以說就算是真“民轉公”也不一定就能百分百入學,而且最近各種政策頻發(fā),家長們還是先且看著吧。
(圖文來自網絡,侵權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