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早起學習,他偏要睡懶覺;
讓孩子回家吃飯,他偏要出去吃;
面對孩子的叛逆,總是想和他發(fā)脾氣,甚至對著干。
但是當父母選擇暴力對抗孩子的時候,雖然短時間壓制住了孩子叛逆的心,但是卻給家庭教育與孩子成長留下了巨大的隱患。
我們以為這是戰(zhàn)勝了孩子,其實卻失去了孩子的愛與信任。
在這樣的對峙下,沒有人會是贏家。
作者:錢志亮
來源:錢志亮工作室
前兩天看到一條新聞,感慨良多:
有個男孩與父親發(fā)生口角沖突之后,喝了點酒的父親,一怒之下,拿起一個手辦模型就往地下砸。
男孩看見自己珍藏多年的手辦碎了,忍不住頂撞父親,沒想到,父親干脆把兒子房間里所有的模型砸個稀碎。
第二天,已經(jīng)清醒的父親沒有為昨天沖動的舉動感到愧疚,反而警告孩子:
“如果以后再頂嘴,就把你所有熱愛的東西都毀掉!”
男孩望著屋子里一片狼藉的模型碎片,哽咽落淚。
父子倆為什么爭吵,從新聞中不得而知。
可是用毀掉孩子熱愛的東西,來“對付”孩子的頂撞,作用令人懷疑。
當父母選擇暴力對抗孩子的任性,雖然短時間壓制住了孩子叛逆的心,但是卻給家庭教育與孩子成長留下了巨大的隱患。
我們以為這是戰(zhàn)勝了孩子,其實卻失去了孩子的愛與信任。
在這樣的對峙下,沒有人會是贏家。
01
與叛逆的孩子較勁
父母始終成不了贏家
如果問:孩子什么行為最讓大人難以接受?
任性、叛逆、不配合絕對榜上有名。
當孩子好言不聽、固執(zhí)、倔強、屢說屢犯,父母與之溝通中逐漸失去耐心,并且開始焦慮,這時,大多數(shù)父母最容易用“蠻力”來讓孩子聽話。
有的父母是言語上批評、打擊;有的父母揍一頓完事;有的父母是裝監(jiān)控、摔手機、拔網(wǎng)線......孩子越任性,家長就表現(xiàn)得更嚴厲。
但是這種方法并不是每次都見效,尤其是遇到一些個性要強的孩子。
孩子在幼時,他們總是會畏懼這種“蠻力”,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越來越強,不堪忍受父母的強制管束。
在與父母的對峙中,他積累了反抗大人的經(jīng)驗,等待下一次的叛逆升級。
有個學生高考完想去省外的學校上學,可是父母又不想孩子離家太遠。
爭吵無數(shù)次無果之后,爸爸直接放狠話:“翅膀硬了就想飛是吧?你去外地念,學費你自己給!”
最后孩子無奈妥協(xié)。
父母這種強硬做法,讓孩子內(nèi)心充滿無力感,“報復”的念頭在心中生起。
上了大學之后,他迷上了游戲,經(jīng)常曠課,大學的第一個學期末,三門課掛科,讓父母震驚不已。
但他卻淡定地對父母說:“不是你們要我來這的么?你們滿意了吧?”
像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生活中并不陌生,很多孩子在經(jīng)歷過父母逼迫、強制之后,選擇用傷害自己的方式來報復父母。
這就是孩子能想到的最極端的反抗方式。
而這種對抗的結果,總是兩敗俱傷。
02
孩子越叛逆
越是在提醒父母要改變教育方式
“虎媽”蔡美兒曾在自己的書《虎媽戰(zhàn)歌》中提到過這樣一件事情:
3歲的女兒露露不想練琴,兩手在琴鍵上胡亂拍擊,蔡美兒見狀,立刻威脅女兒說:
“如果你不練琴,你就給我站到外面去?!?
聽了媽媽的話,露露也不慌張,自己走到院子里。
當時正值寒冬,外面寒風刺骨,露露凍得牙齒打戰(zhàn),但她卻揚起頭來看著媽媽,一臉的挑釁。
蔡美兒這才意識到:“我不得不迅速改變戰(zhàn)術,在這場戰(zhàn)爭中,針尖對麥芒,我贏不了?!?/span>
不管是哪個階段孩子,父母越是壓迫、威脅,越是會激起孩子的反抗。
孩子們在用沖撞和反抗來表達他們的不滿,以此提醒家長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角色和教養(yǎng)方式。
孩子的叛逆,說白了無非兩點:
第一,是孩子不滿父母定下的規(guī)則,想要反抗你的權威,獲得尊重與自由。
第二,是孩子不滿意你對他的態(tài)度,或者說你們的關系出了問題。
越叛逆的孩子,越是需要父母及時調(diào)整策略和態(tài)度,一旦這種對抗頻繁出現(xiàn),親子之間的矛盾開始變得不可調(diào)和。
比如改變對孩子說話的語氣、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多給孩子一點空間等等,時間久了,孩子會有較大的改變。
這個過程比較漫長,但總會等來好的結果。
我身邊有很多家庭,孩子直到上大學,叛逆就像落葉,輕悠悠地飄落在水面上,沒有翻起任何風浪。
在這樣的家庭里,父母之所以能夠化解孩子的任性,是因為他們能放下權威,真正理解孩子。
他們的目的不在于打敗孩子,而是為了贏得孩子的心。
有了這個認知,父母和孩子永遠都不會變成敵人。
03
學會擁抱一個刺猬
有這樣一個預言故事:
一把大鎖掛在大門上,鐵桿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是無法將它撬開。
鑰匙來了,他瘦小的身子鉆進鎖孔,只輕輕一開,大鎖就“啪”地一聲打開了。
鐵桿奇怪地問:“為什么我費了那么大力氣也打不開,而你卻輕而易舉地就把它打開了呢?”
鑰匙說:“因為我最了解他的心?!?/span>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父母用硬碰硬的“蠻力”,永遠也打不開孩子的心。
作家麥家的兒子也有一段叛逆的時光,高中之后,孩子就把自己封閉起來。
有一次兒子和同學打架,老師把麥家叫到學校,麥家甩手就是一巴掌,兒子的鼻血頓時流了出來。接下來幾天,兒子都不理麥家。
麥家本人也有一段叛逆經(jīng)歷,他知道:青春期的孩子,大人越是粗暴,憎恨的種子也會埋得越深。
他改變了自己的態(tài)度,面對叛逆的兒子,選擇了理解、陪伴和寬容。
在這以后,兒子的態(tài)度也發(fā)生了變化,他終于打開了自己的心,父子間的關系也迎來新的篇章。
麥家欣慰地說道:“他現(xiàn)在不給我愛,以后會加倍地還給我?!?/span>
孩子之所以變得難以管教,是因為他們不信任成年人。
當我束手無策時,不妨先用陪伴和溝通建立起你們之間的聯(lián)結。
正如麥家所說:
“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戰(zhàn)爭,其實是一場不公平的戰(zhàn)爭,你永遠是處在被動方。你這個時候你只有忍耐。因為沒有一個人永遠會造反下去。我的辦法就是把問題交給時間,要有耐心?!?
再叛逆的孩子也只是個孩子,他們就像是長滿刺的小刺猬,表面看充滿攻擊性,其實內(nèi)心脆弱不堪,渴望愛和理解。
大人不要總想著拔掉孩子的刺,而是要學習如何擁抱一只刺猬。
在這個過程中,耐心傾聽,耐心等待,總有一天,他們愿意在你面前露出柔軟的肚皮?。
只要你能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孩子的叛逆就不會成為大問題。
(圖文來自網(wǎng)絡,侵權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