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就像抓在手里的沙子,攥的越緊,沙子流失的越快;相反,適當把手放松,留在手里的沙子反而更多!
1
周末陪兒子去理發(fā),理發(fā)店里等待的顧客不多,只有一個貌似十四五歲的男孩和一個中年婦女。
輪到男孩理發(fā)了,當理發(fā)師問理得長點兒還是短點兒時,中年婦女搶先一句:“理短點兒?!?/strong>
男孩則猶豫一會兒,說:“不能太短,留長點兒?!?/strong>
顯然這是一對母子。由于意見不統(tǒng)一,理發(fā)師有些為難,遲遲沒有動剪子。
媽媽催著理發(fā)師說:“聽我的,理短點兒?!?/strong>
“不,就是留長點兒?!?/strong>男孩也毫不示弱的說。
在這一長一短之間,母子間的爭論逐漸升級,火藥味十足。
過了一會,男孩似乎有些妥協(xié),不再說話了,“咔嚓”聲中,碎發(fā)掉落在地上……
“一定剪短點兒,好不容易才讓他理一次發(fā)。學校不允許留長發(fā),我就不信治不了你!”媽媽帶著勝利者的口吻繼續(xù)說著。
“我不理了!”男孩帶著憤怒猛的站起來,狠狠地看了一眼媽媽,扭頭走出了理發(fā)店。
理發(fā)店里瞬間安靜了,那位媽媽尷尬的看著門口不知所措……
這位媽媽的心情我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她的做法我卻不能茍同。
畢竟孩子長大了,他有權決定自己的一些事情。
雖然孩子的決定不夠正確,不夠妥當,但這正是他成長必須經(jīng)歷的過程,不斷試錯之后,孩子才能長大,才能獨立面對人生的坎坷!
2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非愛行為”,就是以愛的名義對自己最親近的人進行一種強制性的控制,讓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這其實是一種非愛性的掠奪。
對于親子之間,這種非愛行為更多表現(xiàn)為強制或限制的愛。
閨蜜曾分享過一個故事:
那時她的兒子正上初中,每天都是自己騎自行車上學。
因為前一天看了天氣預報,寒流來襲,所以早晨起床的時候,她一股腦強迫兒子穿上了厚厚的棉襖棉褲和外套。
雖然孩子極不情愿,但怯于媽媽的權威還是順從了,妥妥上演了一出“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
孩子穿著厚重的衣服騎車出門,不一會兒就大汗淋漓,內衣粘在身上,每騎一圈都無比費勁。
騎行一段時間后,孩子實在沒力氣了,不得不推著自行車前行。
結果,孩子遲到了,到教室門口的那一刻,淚水和汗水交織,順著臉頰滴落......
自這件事以后,閨蜜再也不敢霸道替兒子做主了。
如今閨蜜的兒子已經(jīng)上大學了,每每回憶起這個場景,孩子總忍不住調侃:“我媽真是害我啊,那天是我上學期間唯一一次遲到!在路上推車走的時候,我真想把衣服脫下來扔了,可是我不敢!”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西爾維亞認為: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孩子進入青春期,不僅生理上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心理上也會發(fā)生變化,比較明顯的一點就是獨立自主意識的增強。
他們開始有意與父母拉開距離,回避父母的干涉,希望獨立自主,不受約束。
經(jīng)常聽到有媽媽抱怨:
自從孩子上了初中,變得不愛跟父母說話了;
朋友親戚之間的聚餐,孩子也不愛參與,寧愿自己一個人在家吃方便面;
小時候很聽話的孩子,現(xiàn)在什么事都與父母擰著干;
......
這些表現(xiàn),都是孩子青春期心理變化的外在反應。
這其實是在給父母釋放一個信號:孩子長大了,不能再像兒童時期那樣全方位保護,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支配孩子的行為,是時候做出改變,跟上孩子成長的步伐了。
作家劉墉在兒子進入青春期后,主動在兒子臥室門上安裝了一把門閂,就是為了給兒子留一個獨處的私密空間。
3
有人說教育孩子就像抓在手里的沙子,攥的越緊,沙子流失的越快;相反,適當把手放松,留在手里的沙子反而更多!
就像美國教育學博士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一書中說的“永遠不要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我們不能替孩子去適應社會,不能替他承受他本該需要經(jīng)歷的磨煉?!?/strong>
所以對于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家長做出改變,給孩子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支持孩子獨立解決問題,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因素之一。
那么,父母具體該怎么做呢?
No.1
放手
在安徽地區(qū)有一首民謠: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歲,往外一丟。
在古代徽州,孩子12、3歲時,父母就會讓其離開家,讓他們獨自到外地去做學徒。
這種看似不近人情的做法,卻成就了全國做生意第一的徽商。
父母要大膽放手,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讓孩子自己去做。
不用擔心他做不好,更不要求全責備。
只要孩子去做,無論結果怎樣都要給予孩子鼓勵和肯定。
在做的過程中,孩子會感受到“我能行”,這種感覺不僅能增強孩子的自信,更能為孩子獨立性的發(fā)展提供動力。
當他們遇到問題的時候,不再畏手畏腳,不知所措,而是信心百倍的勇于面對。
No.2
放權
我們常說青春期也是叛逆期,很多時候,青春期孩子的叛逆無非就是在爭權,爭取自主權。
所以,這時父母要允許孩子自己選擇,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嘗試,允許孩子犯錯。
就像理發(fā)店里的那對母子,母親錯就錯在沒有適時放權,這樣不僅傷害了母子之間的感情,更置自己于尷尬境地。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真正的愛是讓孩子自己去決策,讓孩子自己去做事情,而父母只需關注著他,陪伴著他,當孩子需要的時候,再適當出手。
No.3
放心
青春期的孩子會經(jīng)常冒出很多荒謬、極端的想法,這時父母千萬不要因此惴惴不安,也不要馬上去否定。
因為這種想法背后,可能是孩子要表達某種訴求,或者是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認同。
正確的做法是心平氣和的與孩子交談,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幫助孩子運用多種方式,例如上網(wǎng)查資料,向專業(yè)人士請教等,全方位、多角度去尋求答案,以此讓孩子對自己的想法做出正確的判斷。
No.4
放責
行為不同結果不同。
在給孩子放權的同時,父母還要告知孩子:你的選擇、你的嘗試、你的錯誤有可能帶來什么后果,并提醒孩子要承擔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后果。
放責,是支持孩子對自己、對他人負責。
日常生活中,父母還要給孩子適當分配家務勞動,讓孩子負起對家庭的責;鼓勵孩子為班級做事,幫助同學,承擔其對班集體、對同學的責。
身為父母,我們總想給孩子所有的愛,可過于包辦和控制的愛,最終只會變成孩子的阻礙。
獨立自主,才是每個孩子生活于世的底氣。
家庭教育能力的提升,
離不開讀書學習。
只要你愿意分享,
這里,就是記錄你學習軌跡的地方!
讓我們一起抱團積淀!
(圖文來自網(wǎng)絡,侵權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