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問,誰不想擁有閃著自信光芒的娃?但囿于現(xiàn)實生活里種種看似正確的誤區(qū),讓諸多家長踩坑而不自知,漸漸使娃偏離了自信的軌道。對此,美國兒童和家庭臨床心理學家艾琳·肯尼迪-穆爾博士,不僅為我們糾偏了迷途中的“岔路”,而且還指明了將孩子帶往自信之路的“陽關(guān)大道”。
?
今天,北京冬殘奧會正式開幕。
回憶冬奧會運動員們的精彩瞬間,仍歷歷在目。說到最打動外灘君的地方,當屬滿溢出屏幕的耀眼自信?!?span style="color:#606060;font-size:16px;">勝不驕,敗不餒”,這股子相信自己的勁兒,被運動健兒們詮釋得絕妙。
谷愛凌在女子自由式滑雪大跳臺中,完成她從未做過的超高難度動作,并一舉奪得金牌;
羽生結(jié)弦在男子花滑中挑戰(zhàn)4A失敗,但賽后信誓旦旦宣布,將繼續(xù)挑戰(zhàn)4A。
但話說回來,看多了這些自信放光芒的極品牛娃,家長們難免心中暗暗建個坐標系,將他們與自家娃做比較,其中最希望的,當屬孩子也能擁有同款自信。
然而,骨感的現(xiàn)實是,孩子的諸多行為背后,總能瞥見自卑的影子。最近開學不久,就有不少家長朋友和外灘君傾訴:孩子在學校門口碰到班主任,躲在家長身后不打招呼;課堂上明明知道答案,孩子卻不敢舉手回答……
作為家長,我們當然希望孩子能陽光自信。那么,自卑與自信的鴻溝,如何從不可逾越到有跡可循呢?
你別說,還真有參考答案。美國兒童和家庭臨床心理學家艾琳·肯尼迪-穆爾(Eileen Kennedy-Moore)博士在其著作《學會自我接納》中,剖析了孩子不自信的根源問題后,認為擺脫自卑的“突破口”,在于幫助孩子提升自我接納水平。也就是說,全然接受自己的本來面目,并對自我形成積極感受的自我評價。
?
艾琳·肯尼迪-穆爾博士與其著作《學會自我接納》
與此同時,艾琳·肯尼迪還有力地駁斥了一些廣為流傳的誤區(qū),并明確提出了培養(yǎng)自信行之有效的方法,給父母的養(yǎng)育提出了極具參考價值的指導。
?
01
孩子不自信?
可能是刻在DNA里的記憶
孩子身上的不自信,其實很容易就能發(fā)現(xiàn)。
如果曾覺得“兒子一旦犯錯誤,就變得不高興”,或者“女兒做什么都是剛開始就放棄,她不敢嘗試”,那么孩子可能正遭受自卑的困擾。
而在發(fā)現(xiàn)孩子不自信的端倪后,大多數(shù)家長會第一時間反思自己:
娃的不自信的情況,是我造成的嗎?我是不是之前對娃太嚴厲了?我對孩子的支持是不是不夠?
事實真如家長反思的那樣嗎?是,也不是。
說是,是因為不自信心理的成因,一方面與負面的生活經(jīng)歷有關(guān)。德國心理醫(yī)生斯蒂芬妮?斯塔爾在《認同自己》一書中,則進一步解釋道:主要與兒童時期的經(jīng)歷,也就是父母的早期教育有關(guān)。
身為父母,我們是孩子眼中的“第一面鏡子”。我們的反饋,經(jīng)過孩子的解讀和內(nèi)化,一次次地強化累加后,最終形成孩子對自己的總體感受。因此,父母在培養(yǎng)孩子自信過程中的“好心辦壞事”,確實值得每一位家長反思與警惕。
說不是,是除此之外,不自信還可能是刻在DNA里的。比如,一個天生焦慮又極端的孩子,可能對任何輕微的批評都耿耿于懷,最終產(chǎn)生了自卑心理。
也就是說,在生活經(jīng)歷和遺傳因素的雙重作用下,如果孩子對自己形成消極的自我評價,自我接納水平低,自卑的種子就開始醞釀了。
而且,當這種消極的自我評價蔓延到整個人時,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全方位的。
不自信會影響孩子的個人狀態(tài),常見的表現(xiàn)是帶來情緒上的痛苦,如同掉入自卑的沼澤,越掙扎越深陷,令人窒息又無法逃離。一項研究指出,自卑不僅是抑郁的癥狀,還可能是抑郁的前兆。
不自信還可能導致人際互動出現(xiàn)問題。比如,當孩子帶著“消極濾鏡”,放大人際交往中的負面反饋,對自己不受歡迎深以為然,這時他可能會選擇回避與他人的互動,而這樣的行為使他看起來很不友善……長此以往,起初他只是擔心被人排斥,而在未來這種擔心將成為現(xiàn)實。
實際上,幾乎所有家長,都清楚自卑的百害而無一利。但是在操作層面上,看起來似乎合情合理的誤區(qū),卻讓不少家長和孩子,在培養(yǎng)自信的道路上走了“彎路”。
“誰也不想孩子自卑,但現(xiàn)實中往往事與愿違。”為此,艾琳·肯尼迪在書中例舉了一系列典型的易造成孩子不自信的誤區(qū),幫助家長們挨個“排雷”。
02
很多父母“好心辦壞事”,
使孩子深陷自卑的沼澤
“我什么都做不好!”“根本沒有人喜歡我。”“我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孩子!”
聽到孩子如此評價自己,我們肯定會不假思索地反駁:“寶貝,不是這樣子的!”然后羅列說出孩子的一個個優(yōu)點。但此時自卑上頭的他,好像活在另一個平行世界,根本聽不進一個字。
諸如此類的現(xiàn)象,在現(xiàn)實生活中頻繁上演。個體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阿德勒曾說:“很多時候,目的是正確的,只是選擇了錯誤的方法?!泵鎸ε踉谑中睦锏南沭G餑,我們養(yǎng)育的良好初衷,卻與某些行為的實際效果相矛盾。
以下這些幫孩子提升自信的“常規(guī)操作”,就印證了這一點——
告訴不自信的孩子“你很棒”;讓孩子對自己說一些贊揚自我的話;多創(chuàng)造成功的體驗,從而讓孩子遠離自卑。
一系列實驗研究已表明,這些方法都不可行。為什么呢?原因在于這樣不僅強調(diào)了對自我的關(guān)注,而且還試圖改善孩子的自我感覺,但是這樣做會禁錮孩子,使他們不斷地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然后陷入自我懷疑、自我批判……
正如艾琳·肯尼迪所說:“這些做法總是在引導自卑的孩子不斷地進行自我評價。而自我評價這件事,已經(jīng)讓他們飽受刺激,令他們痛苦不堪?!?
既然知道了家長踩過的那些坑,那接著下一個家長關(guān)心的問題,怎樣判斷孩子是否擁有自信,實現(xiàn)了真正的自我接納?
德國心理醫(yī)生斯蒂芬妮·斯塔爾在著作中提到:自信的人接受自己的弱點,相反,不自信的人不接受自己的弱點,他們把弱點看得很重,會掩蓋自己的弱點,不讓其他人知道。不自信的人總是盯著自己的弱點,他們覺得自己和想成為的人之間存在很大差距。
所以說,擺脫自卑的關(guān)鍵,在于放棄對自我的關(guān)注。真正的自我接納意味著不再追問:我看起來是不是足夠好?也就是說,當孩子不再關(guān)注“我是否足夠好”這個問題時,才能夠建立真正的自信。
此外,值得家長關(guān)注的是,除了個體差異外,孩子的成長總體上存在著一般趨勢。
比如,16歲之前,孩子對自我的評價搖擺不定;過了16歲之后,孩子對自我的評價會趨于穩(wěn)固。再比如,青春期的孩子,會高度關(guān)注自我,這會引起孩子的自我接納水平,在一段時間下降。
03
孩子如何實現(xiàn)真正的自信?
滿足這三項基本心理需求
如何幫助孩子超越自卑,邁向通往自信的正確道路呢?
羅徹斯特大學社會心理學、教育學教授理查德·瑞安(Richard Ryan),經(jīng)研究表明,只要家長滿足孩子心理上的三項基本需求——聯(lián)結(jié)、能力和選擇,孩子就不會總沉浸在自我評價中,反復質(zhì)疑自身的價值。
· 聯(lián)結(jié):幫助孩子建立牢固、滿意的人際關(guān)系;
· 能力:鼓勵孩子堅持努力,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不過分追求“完美主義”;
· 選擇:幫助孩子學會做決定,明確個人的價值選擇。
換句話說,當這三方面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孩子就會全身心投入學習生活,自然無暇顧及自我評價,這樣他才能開始接納真實的自我,超越自卑,走向自信。
具體如何做到呢?艾琳·肯尼迪在《學會自我接納》中分別展開說明,手把手地告訴家長,怎樣擁有如同冬奧運動員那樣,閃著自信光芒的同款娃。
01
建立聯(lián)結(jié):維系有溫度的親子關(guān)系
教會孩子處理人際關(guān)系,是家長最重要的養(yǎng)育任務(wù)之一。
與此同時,親子間的情感聯(lián)結(jié),也是孩子實現(xiàn)自我接納的基礎(chǔ)。親子關(guān)系作為孩子最早擁有的人際關(guān)系,這就要求家長既要給孩子關(guān)愛,也要設(shè)定界限。
作為兒童和家庭臨床心理學家,艾琳·肯尼迪對此有著自己的獨到見解。她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堅持兩條指導性原則:
這兩條原則啟發(fā)著我們,面對孩子做錯事情,家長應(yīng)盡量采取平和的態(tài)度回應(yīng),幫助孩子吸取教訓繼續(xù)前行,而不是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
就算家長一時沒控制住,對孩子說了或做了令自己后悔的行為后,也要著眼于將來如何能夠做得更好。
此外,家長還可以用“成長型語言”,主動對孩子表達善意。比如:“這個題目真讓人頭疼,而你一直堅持到現(xiàn)在,你面對困難越來越有毅力了。”
這種“成長型語言”——把觀察到的行為與孩子的成長結(jié)合起來的溝通方式,對不自信的孩子尤其管用。一方面,幫助孩子不過分鉆牛角尖,不過度自責;另一方面,還讓孩子看到了自己的成長和進步。
這樣一來,過去的失敗和錯誤,都顯得不重要了,因為“成長型語言”使孩子深切感受到了,愛與希望共在,自信的力量也隨之而生。
02
提高能力:能力是暫時的,成長是終身的
環(huán)顧周圍不自信的孩子,通常缺乏一種品質(zhì),這種品質(zhì)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副教授安吉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稱之為堅毅,即“為了實現(xiàn)長遠目標而表現(xiàn)出的毅力和熱情”。
為什么缺乏?因為不自信的孩子,面對一項重要的任務(wù)時,背負著雙倍的壓力與痛苦——除了顯而易見的,努力奮斗所帶來的痛苦之外,他們認為自己之所以需要努力奮斗,是由于自己能力低下。這樣負面的自我關(guān)注及評判下,使得他們堅持起來猶為困難。
所以,為了讓孩子變得自信陽光,家長既要告訴孩子應(yīng)該具備堅毅力,同時還要讓他明白:能力缺乏的掙扎狀態(tài),是暫時且不可避免的,這也是他正在成長的表現(xiàn),并不是因為能力低下。
另外,家長還需要讓孩子看到,現(xiàn)狀與目標之間的實現(xiàn)路徑。
從現(xiàn)狀入手,家長要引導孩子把關(guān)注點放在具體任務(wù)的做事方法上,幫助不自信的孩子將注意力轉(zhuǎn)移到,努力完成任務(wù)的方向上來。
而從目標來看,家長要想方設(shè)法為目標的重要性“降級”,這樣事情才不會顯得不堪重負,超過孩子的心理承受范圍。
比如,可以試著用一些限定詞,“現(xiàn)在這個時候”“在那種情況下”,將孩子的感受與一些臨時性的情況聯(lián)系在一起。
長此以往,孩子逐漸就會體悟到:從表面上看,天鵝優(yōu)雅地劃過水面,但在水面下正瘋狂地劃著。而實際上,自己也是天鵝的一份子。
03
學會選擇:突破“反芻性沉思”的思想循環(huán)
對不自信的孩子來說,每次做決定和采取行動時,總會陷入反復糾結(jié)和猶疑不已,這樣的反芻性沉思中。此時,孩子看似波瀾不驚的表象下,壓抑著洶涌不已的內(nèi)心。
而這種情況下的“三思而后行”,不僅降低了孩子自我接納的程度,更不利于做出正確選擇解決問題。從某種程度來說,擺脫反芻性沉思的桎梏,是讓孩子學會選擇的關(guān)鍵。
艾琳·肯尼迪認為:小學時期是讓孩子認清反芻性沉思的危害、引導孩子采取其他處理方式的最佳時期。家長可以用轉(zhuǎn)籠里跑個不停的老鼠打比方,讓孩子意識到反芻性沉思是“原地踏步”,做的是白費力氣的無用功。
有了這一層面的認知,家長引導孩子學會正確選擇,各種方法實施起來才會順暢得多:
· 學會提問:家長問一些具有明確目標的問題,引導孩子著眼解決問題——應(yīng)當如何開始?下一步可以做什么?可以從中學到什么?
· 消除有關(guān)決策流程的迷思:比如:為了做決定,我需要不停地分析這件事情;如果做了選擇,結(jié)果我完全不可承受的。如果家長覺察孩子有類似的誤解,要有意識地糾正過來。
· 練習快速做決定:找機會讓孩子在小事上,練習快速做出決定,可以采取以下這些方式:聽從第一直覺;扔硬幣決定;點兵點將等,實踐一段時間后,孩子會逐漸認識到,自己也可以快速決定。
結(jié) 語
谷愛凌曾在一次采訪時,談到中美年輕人的文化差異,她回答:修圖。
“在美國的同齡人幾乎都不修圖,如果你修了,大家會覺得你不自信”。翻看谷愛凌的微博自拍,原相機下定格的瞬間,展現(xiàn)著她由內(nèi)而外的自信。
最后,愿你我的孩子,都能像谷愛凌和其他北京冬奧運動員一樣,超越自我關(guān)注,洋溢著自信的光芒,去創(chuàng)造充滿無數(shù)可能性的豐饒人生。
?
(圖文來自網(wǎng)絡(luò),侵權(quán)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