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疫情的原因
新初三中考歷史科目延期至
2022年9月24日(周六)
上午9:00-9:40
中考歷史考試正式開考
經(jīng)過一個暑假的備戰(zhàn)
孩子們對這30分是更有把握了?
還是更加沒信心了呢?
中考歷史
歷史中考總分60分,
由兩部分構成:
平時成績30分+卷面成績30分
具體考核內容如下:
項目
|
具體項目
|
分值
|
日??己?/span>
|
學習成績
|
10分
|
學習表現(xiàn)
與學習能力
|
10分
|
實踐能力
|
10分
|
統(tǒng)一考試
|
綜合性大題
(知識點,史料分析題和主觀論述題三大題)
|
30分
|
合計
|
60分
|
歷史雖然是開卷考,但想拿高分不容易!
目標四校
目標四校的學生歷史中考至少需要拿29分?,滿分最佳!
目標八大/市重
如果目標為八大或者好點的市重,中考歷史至少要拿到28分?!
目標其他市重
如果目標為其他市重點,則至少需要拿27分!
歷史中考
開卷考?≠?抄書
歷史涉及6冊課本,想純粹的靠臨時翻書,40分鐘根本來不及!
距離考試僅剩十幾天,必須在利用最短的時間收獲最大的復習效果,提前鎖定中考60分!
內容多,合理分配時間。
歷史中考試卷一共有三道大題,需要同學在40分鐘內完成,大多數(shù)初中生根本沒有辦法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合格地寫完“主觀論述題”。
因此在復習時,注重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能力,引導學生在理解和運用的基礎上掌握知識、消化知識。
綜合題,考查思維能力。
中考歷史必然會有一道史料類大題。想要有好成績,首先要具備提取史料信息,對史料進行歸類的能力;其次要會歸納史料價值;最后要結合所學對給定問題進行合理的解答。
開卷考注重對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的考查, 給學生以自由發(fā)揮的思維空間。
歷史中考
誤入開卷考誤區(qū)
開卷內容不用背
有的同學在平時的學習和復習中把老師上課所講的例題, 或自己在教輔書中做過的題目和答案不厭其煩地、密密麻麻地抄在課本的空白處, 甚至把課本的原文字都遮住了。
考試時, 出于僥幸心理, 憑著自己的印象在書中一題一題地找, 或照搬照抄,或斷“ 題”取“ 點”,最后寫出來的答案與試題的要求“ 貌合神離”相距甚遠, 難以保證答題的正確性和準確性。
其實還是需要考生對書本內容熟悉,有必要對重點知識點進行有必要的記憶和梳理。
不審題, 盲目抄書
這主要表現(xiàn)在解答主觀性試題上, 有的同學在答題時, 不是先審題, 而是先忙
于抄書, 看書中哪些段落與試題內容接近, 就抄哪些段落, 由于審題不清,缺乏對題目的整體理解, 也就難以形成一個完整思路, 往往是東抄一段, 西抄一段, 不得要領, 最后很容易出現(xiàn)偏離試題要求、答案不完整、思路不清晰、論證不充分等問題。
每道題都翻書
有的同學對開卷考試感到輕松,認為不就是到考試時翻翻書嘛, 但真到考試時, 若要題題都在書中找答案,恐怕考試時間就不夠用了, 更何況現(xiàn)在實行這樣重要的中考歷史考試中。
像選擇客觀性試題, 一來題量大, 難度較低;二來每題所占的分值較小, 有關的知識應盡量消化在平時的學習和復習中, 考試時應做到不翻書就能解答, 如果實在不能確定答案, 再翻書查找。
重教材,不重時政
隨著開放性試題的出現(xiàn), 許多試題都要求考生運用所學知識聯(lián)系思想和行為的實際來回答問題。
一般說來,在書中很難找到現(xiàn)成的答案, 如果考試時只翻閱教材,是無法滿足這類試題要求的,它需要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應關注社會生活,提高思想認識,加強綜合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不是僅僅局限于課本。
歷史中考
答題原則
巧翻書
首先,?允許帶入考場的圖書, 一般都會對歷史書本上的考點做了歸納。學生做題時如對某個知識點不能準確表述,可在書上直接尋找相關內容。
其次,?做選擇題時, 應盡量不翻書。對熟知的知識點, 可憑記憶直接作答, 以保證答題迅速和連貫。對不熟悉知識點的題目,可集中查閱作答。
第三,做非選擇題時,應先作答后翻書。將題意看清后,先結合自己熟悉的知識點盡量組織答案,最后再查閱相關資料,看答題有無遺漏、答題方向有無偏離題意。
巧答題
選擇題審題方法:“三看三思”。
題干要三看:一看時間、空間, 界定答題范圍。二看否定、肯定, 確定答題方向。三看關鍵詞語, 明確內涵外延。
被選項要三思:1.認真思考每一個被選項是否符合歷史史實;2.是否符合題干要求;3.是否與題干有必然的邏輯聯(lián)系。
歷史主觀題審題
1、性質分析:任務+領導階級+主力+手段+結果……
如辛亥革命性質分析:
任務是反帝反封建,在中國獨立發(fā)展資本主義;
由資產(chǎn)階級領導,具有一定群眾基礎,采取暴力革命手段;
結果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國,卻被袁世凱篡奪勝利果實,沒有改變中國社會性質。
由此可以分析辛亥革命是一場不完全成功的資產(chǎn)階級民族民主革命。
2、影響或意義=(國內+國際)(經(jīng)濟+政治+文化)+深遠影響……
(1)經(jīng)濟影響=生產(chǎn)力+生產(chǎn)關系+經(jīng)濟結構+經(jīng)濟格局+……
如第三次工業(yè)革命影響:
極大提高社會生產(chǎn)力;促進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fā)展;第三產(chǎn)業(yè)比重上升;世界經(jīng)濟格局多極化等等。
(2)政治影響=格局+制度+體制+政權+政策+階級+民族+……
如十月革命的影響:
改變世界政治格局;
建立社會主義制度;
實現(xiàn)無產(chǎn)階級專政;
鼓舞世界無產(chǎn)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
標志著世界現(xiàn)代史的開端等。
(3)文化影響=思想+科技+教育+文學藝術+……
如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文化影響:
“西學東漸”、
產(chǎn)生“中體西用”思想、
引進西方近代科學技術、
發(fā)展近代教育、
愛國主義文學興起等。
3、判斷成敗及原因
(1)判斷成敗依據(jù):→直接目標→主要任務→根本任務
(2)成敗原因=(主觀+客觀)(經(jīng)濟+政治+軍事+策略+……)
(3)成敗根源=(社會條件+階級本質)(進步/局限)
如分析辛亥革命成敗:
從推翻清朝統(tǒng)治、結束封建君主專制的直接目標看,取得了成功;
從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根本任務看,它并沒有達到;
從成功原因分析:包括革命派的前赴后繼精神、滿清政府的孤立、各派政治力量的配合等;
從失敗根源分析:包括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局限和民族資產(chǎn)階級本身的階級局限性。
4、經(jīng)驗教訓或啟示:(經(jīng)驗+教訓)→啟示
(1)政治=國情+領導+群眾+武裝+民主+法制+思想+策略+……
如第一次國共合作:
從經(jīng)驗看,國共兩黨可以合作,也取得一定成果;
從教訓看,必須掌握領導權和武裝;
由此得到啟示是合作要以斗爭求團結……
(2)經(jīng)濟=生產(chǎn)力+生產(chǎn)關系+客觀規(guī)律+發(fā)展戰(zhàn)略+……
如社會主義經(jīng)濟建設的經(jīng)驗教訓:
要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chǎn)力水平現(xiàn)狀;
生產(chǎn)關系調整要適應生產(chǎn)力發(fā)展;
要遵循客觀經(jīng)濟規(guī)律;
注意綜合平衡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宏觀調控與市場競爭結合……
(3)文化=批判+改造+繼承+發(fā)展+……
如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
在革命或建設實踐探索中不斷的發(fā)展等。
5、歷史評價=(積極因素+消極因素)史實+結論
(1)人物評價=屬性+事跡+影響(進步+局限)+結論……
首先,必須全面把握其歷史活動;
其次,要按一定的標準和原則把這些活動分為積極(或進步、功績)和消極(或反動、過錯)兩方面,對于有些歷史人物,其活動呈現(xiàn)明顯階段性,所以還要分階段評價;
第三,評價的標準和原則有:
1)生產(chǎn)力標準;
2)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對歷史發(fā)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義原則,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
3)階級的觀點;
4)時代的觀點,即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評價,符合時代發(fā)展要求的,則肯定,反之則否定,同時注意不要用現(xiàn)代人的標準評價古人;
5)不要以偏概全;
6)客觀公正,不要帶感情色彩;
7)注意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tǒng)一。
如評價李鴻章:
首先是其身份屬性即地主階級洋務派代表人物;
接著按方面和時間順序闡述其在洋務運動、鎮(zhèn)壓太平天國、中法、中日戰(zhàn)爭的具體事跡;
對其積極和消極影響進行一分為二的分析,最后得出全面的結論。
(2)事件、事態(tài)評價=概況+性質特點+影響(進步/反動+正義/非義)+結論
具體答題思路
一、答知識—調兵遣將“
根據(jù)材料”的答案往往還要回材料仔細尋找完善;“ 結合所學”往往需要回憶教材知識點。
在這個過程中,要建立“ 材料-問題-教材”三者的聯(lián)系。
調兵遣將,調動相關的歷史學科知識、材料信息并與問題建立聯(lián)系。
調兵禁忌:調而不全,調的夠不夠。遣將禁忌:調而全寫,調的不一定全寫。
二、答規(guī)范—答題序號化, 規(guī)范化
如果一道題需要回答多個知識點時,在答案表述時一定要序號化,一般寫成① ② ③ … 即可,層次清晰, 一目了然, 這樣既容易寫又容易被閱卷老師看清楚。
在撰寫答案時一定要使用專業(yè)術語,組織答案的語言要規(guī)范化,即要盡量使用教材表述,切記“ 口水話” 。
用史實說話, 論從史出。歷史主觀題當中有些問題是讓考生談認識、啟示、評價、提出解決問題的策 略等等, 這類題的回答雖然在于學生自己的表達, 但是其客觀性之處就在于不能隨便說話, 談認識、啟示等必須要有充分的史實支撐, 談評價必須要有全面、正確、科學的角度。
(圖文來源于網(wǎng)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