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身為父母的我們,與其費盡心思“雞娃”,不如花點時間“雞”一“雞”自己。畢竟,不放棄個人追求的成長型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見過“雞娃”,你見過娃反向“雞媽”的嗎?
就在不久前,長沙一位初一學生,不滿媽媽太過“雙標”:給自己安排各種課外班,而她卻下了班就不停地玩手機。
為了“督促”媽媽提升自己,孩子就把過年時候的壓歲錢攢下來,買了各種“父母成功學”的書籍送給媽媽,希望媽媽新的一年能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視頻被發(fā)上網(wǎng)后,很快上了熱搜,網(wǎng)友們對此議論紛紛。
有吐槽孩子“反將一軍”“望媽成鳳”的。
有稱贊孩子“很有想法”的。
還有人感嘆:“這屆家長真的太難了?!?
其實,孩子“反向雞媽”并不是什么壞事。優(yōu)秀的父母,從來都是成長型父母。陪孩子一起成長,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1
父母放棄自我成長,是對孩子最深的傷害
還記得之前的熱播劇《小歡喜》嗎?劇中陶虹飾演的宋倩就是一個放棄了自我成長的媽媽。
跟丈夫離異后,宋倩一心都撲在女兒英子身上,盡心盡責:
天不亮就起床給孩子蒸燕窩,一日三餐也是變著花樣做。
在對英子的學習方面,宋倩的管教可以說做到了無微不至,事無巨細。
給英子的臥室做了隔音,還安裝了監(jiān)控;帶英子上各種輔導班,陪英子熬夜學習、寫作業(yè)……
宋倩把人生的全部意義都寄托在了女兒身上,她人生中的一切事,都為女兒讓步。
而這,換來了什么?
換來的是孩子的崩潰和逃離。
其實,這樣的父母并不少見。
去年,一個叫小程的男孩,剛過完11歲生日便突發(fā)心梗離世。
小小年紀就心梗去世,這孩子難道是患有先天疾病嗎?
并不是。
孩子的心梗是活活累出來的。
原來,小程剛出生幾個月,他的媽媽就辭去了工作。打那以后,媽媽把小程當作自己的全世界,像個陀螺一樣整天圍繞著孩子轉。
小程才一歲多,媽媽就帶他上了各種早教班。等上了幼兒園和小學,媽媽更是變本加厲地督促他學習。小程的課余時間,不是在上輔導班,就是在上輔導班的路上。
長期的學習壓力讓小程睡眠不足,媽媽24小時無間斷的監(jiān)控,更是讓他精神緊張,焦慮不堪。
直到有一天,小程覺得心臟不舒服,向媽媽提出要休息。媽媽還以為他找借口偷懶,罰他在臥室面壁思過。
隨著一聲響,小程倒在了地上,從此再沒有醒過來。
有人說,中國式父母慣會用自我犧牲來綁架孩子。
這話雖然有點絕對,但也不無道理。很多父母都會為孩子犧牲自己,而這種犧牲,成為了父母放棄自我成長的借口,也成了父母理直氣壯要求孩子成才的籌碼。
可你要知道,沒有一個孩子能夠承受父母放棄自我的壓力,他們稚嫩的肩膀,扛不起我們那份未完待續(xù)的追求和渴望。
2
努力成長的父母,是給孩子最好的榜樣
還記得去年那位50歲考碩士的陪讀媽媽嗎?
對于很多陪讀媽媽來說,生活中最大的任務就是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監(jiān)督孩子認真讀書。
但原夢圓不是,她在陪讀的同時,不忘追逐自己的夢想。
陪讀期間,原夢園考取了復旦大學的成人本科,之后,她連續(xù)3年旁聽交大專業(yè)課程,每天堅持背700個單詞。
3年后,兒子如愿以償?shù)乜忌狭藦偷┐髮W基礎數(shù)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原夢園也在50歲的年紀實現(xiàn)了人生理想:考上了廣西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在采訪中,記者問原夢園為什么想要考研。
她表示,想要和兒子一起進步,也希望自己的努力能鼓勵兒子。
事實證明,原夢園確實做到了,媽媽的實際行動,就是給孩子最好的鞭策和鼓勵。
無獨有偶。
2019年,華中師范大學音樂系有一位特殊畢業(yè)生,那就是55歲的周亞松。
3年前,周亞松通過刻苦的學習考上了研究生,還對女兒喊話:“明年我在這里等你?!?
一年后,女兒也如愿考上了華中師范的研究生,成了媽媽的“小師妹”。
你看,陪伴孩子成長,并不需要以犧牲自己的人生為代價。我們完全可以有另一種選擇,那就是陪著孩子一起成長,讓自己變成一盞燈,在照亮自己的同時,也照亮孩子。
就像董卿說的那樣:“你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很簡單,你只要讓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就可以了。”
把時間花在自己身上,不僅不會耽誤對孩子的教育,反而會把努力奮斗的種子埋在孩子的心中。假以時日,就會開花結果。
3
比起富裕的家庭,孩子更需要的是成長型父母
養(yǎng)育是一場修行,父母也要成長,才能更好地引領孩子。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做,才能成為成長型父母呢?以下三點,供家長們參考。
好好愛自己
網(wǎng)絡紅人“papi醬”曾經在一檔節(jié)目中對人生的排序引起了網(wǎng)友的熱議。
“papi醬”告訴閨蜜,對她來說,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永遠是自己,其次是伴侶,然后是孩子,最后是父母。
這是因為,好的父母必須要先找到自己的幸福,才能把幸福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孩子,從而讓孩子也獲得幸福和快樂。
的確,就像心理學家洪蘭說的那樣:“一個連自己都不愛的媽媽,一個身心疲憊的媽媽,一個完全失去自我的媽媽,又能給孩子多少愛呢?”
愛是什么?愛是一種能力,是一種“給予”。能夠愛別人的人,需要像太陽一樣有心理能量。而這些能量從哪里來呢?
答案是自己。
因此,為人父母,我們要先會愛自己,才能好好地愛孩子。
否則,一個不幸福的媽媽,是絕對養(yǎng)不出一個幸福的孩子的。
身教重于言傳
正如托爾斯泰所說:“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深以為然。
所謂“言傳不如身教”,我們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就得先成為什么樣的人。
想要孩子養(yǎng)成學習的習慣,自己卻一回到家就抱著手機玩;想要孩子養(yǎng)成運動的習慣,自己卻經常躺在沙發(fā)上看電視。
這樣的教育,是多么的蒼白無力。
孩子不僅不愿意聽,還會覺得父母“雙標”,產生叛逆的心理。
反之,如果父母能率先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孩子也會在日復一日的耳濡目染中慢慢成長。
學會自我反思
身為父母的我們,很多也是第一次做爸爸媽媽,在育兒路上,難免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
遇到問題,乃至犯了錯都不要緊,要緊的是我們不能停滯成長,要及時進行自我反思,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就比如,電視劇《少年派》里的林妙妙因為直播而耽誤了成績,媽媽知道后,直接到直播年會上把林妙妙抓了回來。
妙妙丟了面子,火冒三丈,揚言要放棄高考,甚至還跑到樓頂想要跳樓。
媽媽看到女兒要自殺,嚇得暈了過去。
從醫(yī)院醒來后,媽媽認真反思了自己。她對妙妙說:“我的教育是有問題的。其實,除了成績以外,教會孩子善良、懂得怎么玩,不要太自私,這些東西也很重要。”
媽媽的一番肺腑之言打動了妙妙,她一把抱住媽媽,也愿意敞開心扉,說出自己心中所想。
可見,反思是成長重要的一環(huán),也是教育重要的一環(huán)。父母懂得反思,是自己和孩子共同進步最好的開始。
有人說,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的確,孩子常常不聽我們的,但他們卻會模仿我們。好的教育,本質上就是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
所以,身為父母的我們,與其費盡心思“雞娃”,不如花點時間“雞”一“雞”自己。畢竟,不放棄個人追求的成長型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請相信:家庭教育也是自我教育,你若優(yōu)秀,孩子自會精彩。
愿我們都能成為“成長型父母”,提升自我,靜待花開。
共勉之。
(圖文來自網(wǎng)絡,侵權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