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個視頻——女兒用花唄買新包和新鞋,數(shù)額太大還不上,讓父親幫忙還。
父親拒絕了,并反問孩子:“你知道還不上花唄,意味著什么嗎?失信。”
父親告訴孩子失信的嚴重后果,講到校園貸的悲劇,告誡孩子要慎重對待自己的欲望。
在女兒保證不再用花唄后,父親表示可以幫她一次,但要從下個月的零用錢里扣。
網(wǎng)友稱這位父親的做法“絕了”。他用二分強硬、八分引導(dǎo),教女兒學習控制欲望。
周國平說過,“真愛孩子就應(yīng)該從長計議,使孩子離得開父母,離了父母仍有能力生活得好,這乃是常識?!?/span>
一個孩子越來越好,從父母學會“二八定律”開始。
01
二分批評,八分引導(dǎo)
畫家?guī)酌渍f:“小孩寧愿被仙人掌刺傷,也不愿聽見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strong>
但讓人痛心的是,很多大人并不明白。前幾天看到一個視頻。
餐廳里,一位媽媽在輔導(dǎo)孩子寫作業(yè),絲毫不顧周圍有人,大聲批評女兒:“這么簡單的題你都不會嗎?你是豬腦子嗎?”
盡管女兒已經(jīng)小聲道歉,媽媽仍舊不依不饒。
很多父母一時氣急,就會口不擇言,對孩子說出侮辱性的語言,對心智還不太成熟的孩子來說,這類話語殺傷力極大。
心理學有個“權(quán)威期待”的概念,孩子的成長會受到權(quán)威人士對其看法的影響,比如父母和老師。當父母對孩子持有某種期待時,孩子未來就有可能朝該方向發(fā)展。如果父母的期待是積極的,孩子潛意識里會認為自己就是這樣,變得更自信、開朗,逐步走向優(yōu)秀。
反之,如果父母的期待是消極的,孩子潛意識里會認為自己不夠好,不受待見,久而久之就會走入岔路。所以,你越批評,孩子越差;你越引導(dǎo),孩子越好。
電影《銀河補習班》中,鄧超飾演的馬皓文,面對成績墊底的兒子,從未批評,而是步步引導(dǎo)。
那天,兒子險些被開除。面對教導(dǎo)主任的咄咄逼人,他以兒子期末能考進年級前十回擊。
班級老師說兒子腦袋缺根弦;教導(dǎo)主任說兒子是煤球,怎么洗也變不成鉆石;前妻也認為兒子是個學渣。只有他相信兒子是天才,于是開始了一系列的引導(dǎo)之路——兒子沒自信,他就教兒子拆分目標。他把兒子的所有書本疊在一起,高度是11厘米。
并認真地對兒子說:“在考試之前,每天學習0.1厘米,我的天才兒子,你一定可以做到?!?
兒子被父親眼里的信任打動,人生第一次有了想學習的沖動。
兒子不會寫作文,他就帶兒子親近大自然,身臨其境體驗,讓兒子明白了何為“草色遙看近卻無”。兒子不知何為夢想,以為就是媽媽說的清華北大。但他告訴兒子清華北大只是個過程,不是目的,人一定要做自己最感興趣的事。漸漸的,兒子的航天夢萌芽。父子倆一起去看航空展,當他們在山頂看到飛機列隊翱翔九空時,兒子心中的夢想有了答案。終于到了期末時,兒子考到了年級前十,又在高考前考上飛行員,最終成長為一名優(yōu)秀的航天員。
你看,正確地引導(dǎo),足以影響孩子的一生。
家庭教育中有個“三層引導(dǎo)理論”,核心觀點是——作為家長,關(guān)鍵是引導(dǎo)孩子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當孩子遇到不會做的習題,試著這樣引導(dǎo):
第一層,讓孩子明白“題不難,你也不笨”,解決孩子的畏難情緒;
第二層,讓孩子明白“你之所以不會做,是因為沒找到解題方法”,把孩子的目光往解題方法上引導(dǎo)。
第三層,告訴孩子“如果你愿意,我們一起研究研究,看如何解決”,讓孩子學會借力和合作。
這一引導(dǎo)方法,會給孩子種下一顆“有問題,找方法”的種子,鍛煉面對困難、解決困難的能力。
調(diào)皮或犯錯,是孩子成長的必經(jīng)之路。
而孩子最終走向何方,取決于父母向何方引導(dǎo)。
02
二分狠心,八分共情
陶行知先生曾說:“我們必須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讀懂孩子真實的心理需求,才能給他們更好的教育和愛。
共情,是父母走進孩子內(nèi)心世界的第一步。
看過一期育兒節(jié)目——有位性格急躁的媽媽,手里天天拿著一根棍子。
只要孩子達不到標準,她就會大聲責罵、罰站。
有一次,育兒指導(dǎo)師安排了一場游戲,讓媽媽戴上特制的眼鏡,模擬孩子的狀態(tài)。
特制眼鏡會影響動作的準確性,讓速度變慢,再加上指導(dǎo)師在一旁不停地指責、催促,盡管媽媽盡了全力,卻沒能完成任務(wù)。
媽媽說:“我戴上這個眼鏡以后,感覺世界完全不一樣了。才3分鐘的游戲,我已經(jīng)快要崩潰?!?/strong>
媽媽這才意識到,指導(dǎo)老師就是平日的她,而游戲中的她則是自己的女兒:只有狠心,沒有共情。
媽媽流下愧疚不安的淚水,終于明白女兒有多不容易。
董宇輝老師曾說,“說教是不會讓人產(chǎn)生共情的,沒人喜歡被批評和講道理,更多時候應(yīng)該讓孩子表達?!?/span>
共情看似容易,但效果卻往往不理想。這是因為我們通常只會“一元共情”,而不是“多元共情”。
比如孩子比賽輸了,家長只會說“友誼第一,比賽第二”,但孩子內(nèi)心“想變得更好”的想法,卻并未被家長理解。
心理學有個“多元共情理論”,即從多方面對他人共情,包括想法、需要、動機、愿望等。
如果家庭教育做到這一點,就會大大提高家長共情的廣度和深度,孩子也會覺得自己被深深理解。
聽朋友講過一件事。
一個孩子因不守學校紀律被停宿。
媽媽去接他,像以往一樣對他說“歡迎回家”,?并帶他去吃了頓好吃的,晚上還一起玩游戲放松。
到第二天,孩子的情緒平復(fù)了,媽媽才和孩子慢慢聊。兩人就事論事,不帶指責,把發(fā)生的事復(fù)盤一遍,孩子表示下次再不犯了。媽媽共情了孩子愛的需要、害怕被責罵的想法、不想再被趕回家的愿望,孩子感受到被深深理解,就會有動力聽取媽媽的建議去解決問題。
你看,如果家庭能營造一個這樣的氛圍——孩子犯了錯,我們只關(guān)心從錯誤里學到了什么,這時孩子就會學得很快。
如何營造這樣的氛圍?秘訣就是共情。
好的家庭教育,要先共情,后教育。
父母做到不打斷、不評價、不過早下結(jié)論,真正理解、接納孩子,與孩子產(chǎn)生心靈上的“共鳴”,教育才能發(fā)揮出應(yīng)有的力量。
03
二分管教,八分放手
近期,廣西多所高校發(fā)出退學通知。被清退的學生中,大部分都是學業(yè)出現(xiàn)問題。廣西醫(yī)科大學教務(wù)處的老師認為,這與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有關(guān)。
因為不少學生,是被家長“管”進大學的。鄰居家的孩子,便是被他爸揍上了名牌大學。然而僅僅入學兩年,就被退了學,因為所有課程都不及格。
一直被管教的孩子,很難培養(yǎng)出自制力。一旦進入家長鞭長莫及的大學,便是野馬脫韁。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管教太過會降低孩子的自尊水平,因為孩子會覺得他是沒有任何主宰能力的人,他說什么都不算。
如何把孩子培養(yǎng)成獨立的自尊體系?不在于一味管教,而在于懂得放手。
當代文學家汪曾祺,就是一個被放養(yǎng)長大的孩子。小時候,他數(shù)學成績不好,父親從不責怪,及格就行。他愛畫畫,父親也不特意指點,只是自己作畫時,讓他在一旁隨意觀看。初中時,他喜歡上唱戲,父親仍不阻止,還為他伴奏喝彩。
初戀時,他寫情書,父親甚至在一旁出主意……在外人看來,他們父子之間的相處“沒大沒小”,似乎太過放任。
但父親的適當放手,讓汪曾祺增強了自主意識,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再加上父親的人格熏陶,最終他成為一代文學大師。
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文中曾寫道——你可以說:“孩子你慢慢來”,可是有時候,快快地“放手”或許也是必要的。
也許,孩子需要的不是父母的管教。而是父母帶領(lǐng)他們發(fā)現(xiàn)并享受學習和探索的樂趣,讓孩子的思維從“要我做”轉(zhuǎn)變到“我要做”。
寫在最后:教育家斯賓塞曾說:“當孩子感到被愛、被信任,奇跡不久就會出現(xiàn)在你的面前。”
父母要贏得孩子,而非贏了孩子。
如果你在管教孩子的過程當中,感覺到痛苦,那么你的方法一定是錯的。
比培養(yǎng)孩子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父母。
如果父母能給孩子帶來一個和善而堅定的教養(yǎng)環(huán)境,讓孩子清楚地知道父母是愛他的,并且孩子跟著父母能夠?qū)W會生存技能、與他人互動的方法,孩子就能走出一個燦爛的人生。
生命不是在今天就能給出答案的東西,請父母們努力做好農(nóng)夫的角色。
(圖文來自網(wǎng)絡(luò),侵權(quán)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