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國的家長是世界上最累的家長。
他們從孩子的衣食住行、行為習慣,到學習、人際交往等各個方面,事無巨細地打理安排,還總擔心自己做得不夠。
然而,做得多,并不意味著效果就好。
太過“盡責”的家長,常常養(yǎng)出依賴性強、缺乏責任感、沒有主見的孩子。
心理治療的人本主義思想中,有這樣一個觀點:人是改變自己的第一負責人,每個人都有改變和發(fā)展自己的傾向。
?
孩子的成長也是一樣,當家長過于積極,孩子就會消極;但如果家長消極一點,孩子就會對自己負責多一點。
?
這里的“消極”,不是放任不管,恰恰是一種“有界限的管”,關鍵在于信任孩子,把成長的主導權還給孩子。
在下面這三件事情上,家長學會偷懶,反而會給孩子更大的自主成長空間,鍛煉各項能力,讓他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潛能。
01
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上,學會偷懶
100多年前,教育家蒙臺索利就曾說過:
“對于孩子的愛,父母最大的誤解就是變成孩子的仆人,幫孩子做。如果我們愛孩子,應該幫助孩子讓他們自己做?!?/span>
一直以來,還是有相當多的家長,愛孩子少了分理智,忽視了獨立動手能力的重要性,把本該孩子做的事情都攬到自己身上。
怕耽誤孩子的學習,家務活全包,甚至穿衣、吃飯、收拾書包這樣的小事也幫孩子做好,舍不得孩子做家務。
有些孩子甚至到了大學還不會洗襪子,穿一雙扔一雙;不知道什么天氣應該穿什么衣服,需要打電話問家長······
家長太勤快、做得太多,剝奪了孩子鍛煉動手能力的機會,導致孩子獨立自理能力差,還會形成依賴心理,從身體到思維上都漸漸變得懶惰散漫,缺乏責任感。
在《奇葩說》中,傅首爾分享了一個小故事:
“我?guī)鹤拥臅r候,他連牙都不會刷。把兒子托付給丈夫,三天以后,兒子便學會了幫爸爸穿鞋;如今爸爸帶了幾年,兒子還學會了燉湯。”
那一刻,她才發(fā)現:能干的自己帶不出獨立自理的孩子,但“無能且懶惰”的丈夫,卻做到了。
從心理學上來說,孩子從兩到三歲開始就有強烈的“我要自己做”的欲望,他們會逐漸完成與父母的“心理分離”。
這個時候,對孩子成長最好的方式,就是家長少做一點,給孩子多一些做事的機會。在他力所能及的事情上,學會偷點懶,放手讓他自己做。
比如收拾書包、整理房間、洗自己的衣服、再到洗碗掃地這樣的家務活,
孩子會在做這些事情的過程中鍛煉各項生活技能,動腦思考,變得機靈勤快、獨立性強。
這些良好的習慣和品質,也會遷移到孩子的學習、待人接物上來。
02
孩子遇到難題時,學會偷懶
如今,陪孩子寫作業(yè)已經成了一項必備的家庭活動。
其中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如果家長過于勤快地為孩子解答各種問題,反而容易助長孩子的惰性。
有位媽媽就曾吃過這樣的虧——
有一天她下班回家,檢查兒子的作業(yè),發(fā)現稍微復雜一點的題目,都被“剩”了下來,作業(yè)本上一塊塊的空白,看得她一時氣不打一處來。
這位家長盡量讓自己冷靜下來,詢問孩子原因。
結果孩子不以為然地說:
“反正你會教我怎么做的,我就等你回來寫咯?!?/span>
她不禁陷入沉思:平時自己輔導孩子作業(yè)過于“負責”,孩子一遇到不會的問題就問她,她也馬上給孩子解答,孩子根本沒有自己動腦思考的機會。
時間長了,孩子腦子也“懶”了,碰到難題就依賴家長幫他解決,不愿意動腦筋。
不僅僅是在寫作業(yè)這件事上,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人際交往、與老師的相處、生活中的煩惱和困惑。
如果家長每次都直接沖上去,擋在孩子前面替他解決,孩子就會失去直面困難、動腦思考、學習解決問題的機會。
這容易導致孩子未來遇到困難或挫折就逃避退縮,抗挫折能力差,解決問題能力低下。
兒童發(fā)展心理學家喬治·斯派維克等人經過研究發(fā)現:
那些從小有機會自己解決問題的孩子,不僅更自信,做事情的自主意愿也很強,并且思維更開闊。他們善于從多個方面思考,以便更好地解決問題。
這些孩子,無論在學習還是未來的工作上,都普遍比那些從小依賴父母的人更具優(yōu)越性。
孩子需要的,從來不是家長像“掃雪車”一樣,替他掃清成長道路上的一切困難,而應該像“腳手架”,幫助他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才是有遠見的教育。
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上,當孩子遇到難題時,家長不妨懶一點,先評估一下問題的難度。
在孩子能力范圍內、“跳一跳夠得著”的,鼓勵孩子自己動腦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比如幫孩子檢查作業(yè)前,讓孩子自己先檢查一遍,發(fā)現錯誤在哪里;
孩子問問題時,不要馬上告訴他答案,讓他通過詞典、工具書、網絡來找答案;
孩子和好朋友鬧矛盾了,問家長該怎么辦,家長可以反過來問問孩子的想法,循循善誘,啟發(fā)他自己思考和解決問題······
讓孩子從小養(yǎng)成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從中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能力。
善于獨立思考的孩子,會更自覺。
03
孩子做選擇和決定時,學會偷懶
《朋友請聽好》的某一期節(jié)目中,有一位聽眾來信:
“我已經25歲了,可是感覺自己還沒有成年,因為我媽管得太嚴了,讓我沒有獨立的感覺。
現在都讀研究生了,還被要求每天11點前回家。國外生活期間,生活費一周給一次,怕我亂花錢,怕我沖動消費,怕我月底餓肚子。
長這么大從來沒有自己買過衣服,都是媽媽給我買的,朋友聚會吃飯媽媽只給50元······”。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從小到大都生活在家長的安排、管控之中。
他們沒有獨立自主的空間,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什么時候做什么,都被家長嚴格要求著。
對于每個人來說,會選擇,并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是一項很重要的能力。
《行為決策學報》有研究證明,從小養(yǎng)成自主做決定和做事的孩子,未來會表現出較少的焦慮和憂愁。
當家長把孩子的一切事務都劃在自己管理的范圍內,孩子就失去了自主權、選擇權,只能按照家長的意志行動。
這違背了一個人格健康發(fā)展的規(guī)律,所以孩子會感到十分壓抑和痛苦。
而且,由于從小就缺乏選擇和做決定的機會,孩子不懂得如何做出決策,未來面臨重大選擇時會迷茫無措。習慣了聽話和服從,也將導致他們沒有主見。
艾爾菲·科恩在《無條件養(yǎng)育》一書中指出:
“孩子學會做正確決定的方式就是通過做決定,而不是遵循安排?!?/span>
所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只要不是原則性問題,家長要學會偷懶,給孩子多一些信任,讓他自己去衡量、決定一些事情。
比如穿什么衣服、去哪里玩、什么時候寫作業(yè),再到假期計劃、報什么興趣班、未來從事什么專業(yè)。
家長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在適當的時候,給孩子提供有價值的建議,最終決定權還是交給他自己,當然最終后果也是他自己負責。
群里有位媽媽就做得很好,孩子上三年級,以前放學回家后經常會打電話問她哪些作業(yè)要不要做,同學約他去家里玩,要不要去······
她都會引導孩子,你自己想想,自己決定。后來孩子都很會合理安排課余生活,不需要家長過多操心。
從簡單的小事開始學會做選擇,并承擔相應的責任,慢慢變成各種大事、重要的事,孩子才能逐步學會做出適合自己的正確決策。
通過這些經歷和體驗,孩子會更有主見,考慮事情更加全面,思想獨立。
可以看出,“偷懶”是有技巧的,需要家長多學習,辨別哪些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是他要承擔的責任,哪些是為人父母應盡的職責、需要提供給孩子的資源。
有些事情上是一定不能偷懶的,比如:
充分的陪伴和情感交流;多帶孩子去體驗、見識各種事物;引導孩子明確是非,樹立規(guī)則意識;保持自我成長,給孩子做好榜樣······
學會聰明、智慧的偷懶,孩子會越來越獨立、優(yōu)秀。
(圖文來自網絡,侵權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