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苦惱于和孩子的溝通問題。
孩子漸漸長大,卻越來越不愛跟父母交流,尤其是到了青春期,更是“話不投機半句多”,親子間充滿矛盾和爭吵。
家長們常常認為這是孩子長大了,不聽話了。恰恰相反,其實是在提醒家長,該改變溝通方式了。
之前看到一個話題:“父母有100種方式能把天聊死”,評論區(qū)很多人感同身受。
比如下面這些對話,是經(jīng)典的“反面教材”:
“爸爸,我們到樓下打籃球吧!”
“作業(yè)寫完了嗎?功課復習了嗎?學習去?!?/span>
“媽媽,我長大想要當宇航員,去太空。”
“別想這些有的沒的了,先把你成績提上去再說吧?!?/span>
“媽媽,我今天和小花吵架了,唉。”
“我以為什么大事呢,過兩天就好了?!?/span>
隨著孩子的成長,被尊重、被理解、獨立自主的需求逐漸增強,如果家長還用小時候那種簡單粗暴的溝通方式,勢必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和叛逆。
總結(jié)起來,下面這4種,可是說是孩子最討厭的聊天方式,家長應注意“避雷”——
01
不分青紅皂白的批評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媽媽接孩子放學回家的路上,突然發(fā)現(xiàn)孩子不見了。
媽媽嚇壞了,連忙往回走,在不遠的拐角處發(fā)現(xiàn)孩子在一家小賣鋪買東西,頓時氣不打一處來。
還好她是一個情緒管理能力比較強的媽媽,強忍著擔心與怒火,問孩子怎么不聲不響跑到這里來了。
結(jié)果孩子朝她像花兒一樣笑了起來,從背后拿出兩個發(fā)卡,甜甜地對媽媽說:“媽媽,昨天你說你的發(fā)卡壞了,我買了新的,送給你。”
她一時間感動不已,在文中寫道:
“還好我沒有朝他發(fā)脾氣,不然我自己都不能原諒自己?!?/span>
生活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
當孩子對父母說一件事,或犯了錯誤的時候,家長總是喜歡憑自己的猜測和推斷,把孩子往壞的方面想,第一時間發(fā)泄不滿的情緒,批評孩子。
以至于常常造成誤解,傷了孩子純真的心,更破壞了孩子對父母的信任。
家長應時刻謹記:溝通的目的是解決問題,而不是指責孩子,逼他認錯。
因此,在和孩子溝通時,保持情緒平和很重要。
放下自己先入為主的猜測和評判,多聽聽孩子怎么說,了解他的感受和想法。
這是能夠和孩子有效溝通的基礎(chǔ)。
如果家長愛發(fā)脾氣、情緒激動,只會讓孩子藏起真實的自己,抗拒和家長交流。
而且,越是批評,孩子反而越愛給自己找借口,逃避責任,也會削弱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每個孩子都想成為更好的自己,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家長平心靜氣地和孩子交流,他會更愿意聽取建議。
02
喋喋不休地講道理、說教
前段時間,一位朋友曾找我訴苦:
兒子今年上高二,除了上網(wǎng)課的時間,其他時間都沉迷打游戲,學習好像不是他的事一樣。
朋友常常跟兒子苦口婆心、娓娓道來、講一番大道理:
“現(xiàn)在不抓緊,高考怎么考得好,怎么上好大學?怎么找好工作?你現(xiàn)在抓點緊,未來才能輕松一些······”
然而朋友的道理,好像只感動了他自己,孩子還是我行我素,父子之間的關(guān)系變得更加冷淡了。
許多家長教育孩子時,也常常陷入這個誤區(qū),一言不合就開始講道理。
家長為孩子擔心、著急的心情都能理解,然而,講道理帶來的實際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只能短暫緩解家長自己的焦慮不安。
教育家杜威曾說:
“教育并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shè)性的過程?!?/span>
為人父母,可以給孩子很多東西,但人生的經(jīng)歷與經(jīng)驗,你無法傳授給他,需要孩子自己一步一個腳印地去經(jīng)歷、去思考、去創(chuàng)造。
只要不是孩子內(nèi)心真正信服的道理,家長講再多他也不會重視起來,時間久了,還會感到厭煩,產(chǎn)生叛逆心理,影響親子關(guān)系。
那么家長能做的是什么呢?
給孩子機會去親身實踐,思考總結(jié),從中收獲經(jīng)驗,比任何冷冰冰的說教都有效地多。
一方面,可以讓孩子看到或親身體驗到行為的后果。
比如孩子晚上總是很晚都不睡覺,家長催了幾次如果孩子還不改,可以讓他自己體會晚睡的后果:早上起不來,遲到,上課昏昏沉沉。
孩子有了切身體會,才會產(chǎn)生思考,進而自覺做出行為的轉(zhuǎn)變。
另一方面,家長應該以身作則,把正確的道理做給孩子看。
家長可能無法通過講道理去改變孩子,但可以用自身的行為去影響孩子。
比如:孩子愛玩手機,家長可以從自己做起,在家盡量不玩手機,看書、運動,用好的習慣來帶動孩子。
此外,比起講道理,親子之間多一些情感上的交流更為重要。
家長多關(guān)心孩子的心情,了解他的內(nèi)心世界,情感上的親密,更能影響孩子的行為。
03
忽視、否定孩子的感受
當問到為什么不愿意和父母聊天時,很多孩子這樣說:
“大人們總覺得他們的事情才是事情,我們這些的事不值一提?!?/span>
“我有煩惱根本不會跟爸媽說,因為說了也沒用,他們也不會安慰,只會說‘這點小事有什么的?’”
不重視孩子的感受,甚至直接否定孩子的感受,是親子溝通的大忌。
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曾說:
“當我們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傾向于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疏遠和傷害時,這種溝通方式會讓人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span>
于是,父母漸漸失去孩子的信任,孩子漸漸對父母關(guān)上心門。
比如,孩子心愛的玩具壞了,哭了起來,家長看著來火:“別哭了!再買了一個不就是了嗎?”
孩子被老師批評了,回來很生氣,家長:“有什么好生氣的,你不做錯事老師會批評你?”
當孩子在父母面前表露出情緒時,不管是好的情緒還是壞的情緒,都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一件事,說明孩子把家長當做最信任、最親近的人。
那些時刻,他最希望的是自己的情緒能被看到、被理解。
家長在溝通中的第一件事,應當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接納他的情緒和感受,并表達理解。
“太遺憾了,真希望這個玩具還是像以前一樣完好?!?/span>
“我能明白,和好朋友吵架真的會很難過,我以前也常常和朋友發(fā)生誤會?!?/span>
孩子的情緒被看見了,他會感覺自己整個人被看見了,感受到存在感和價值感,也會更加信任父母,愿意向父母敞開心扉,表達心聲。
處理完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后,再去解決問題。
04
以“愛”之名的情感綁架
我們生養(yǎng)孩子,本是自己的意愿和選擇,相應的也要承擔這份選擇帶來的后果。
比如可能需要更努力、更辛苦,才能擔起為人父母的責任,把孩子照顧好、教育好。
這是每位父母選擇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之前就應該明白的事情。
可是有些家長,總是喜歡用自己的付出去“綁架”孩子,常常跟孩子訴苦、抱怨:
“我和你爸為什么這么拼,都是為了你,所以你更加要好好學習?!?
“我們天天省吃儉用,結(jié)果你買這么貴的手機,怎么買得下手?”
“只要你好好的,我們再累也沒關(guān)系?!?
家長這樣說,可能是想激勵孩子,希望孩子懂事、努力。但本質(zhì)上是一種情感勒索,通過給孩子制造愧疚感來控制孩子。
這是非常不可取的。
因為訴苦給孩子帶來的可能不是動力,而是沉重的壓力,讓他不敢讓父母失望,即便壓抑自己的需求,也要努力滿足父母的期待。
家長訴苦帶來的負能量,也會讓孩子否定自己的存在,覺得自己的存在好像是一件錯誤的事情,只會給父母帶來負擔。
這些壓力和負面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其實孩子很聰明,父母的辛苦和不易,他都看在眼里,不需要再去強調(diào)。
反而是父母對待生活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會感染和影響孩子,讓他更有勇氣和力量去迎接生活中的各種挑戰(zhàn)。
總的來說,和孩子溝通的意義在于:走進孩子內(nèi)心世界、傳遞正確的觀念、啟發(fā)孩子思考、建立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
家長帶著這些原則,改進自己的溝通方式,你和孩子的關(guān)系會更好。
(圖文來自網(wǎng)絡(luò),侵權(quán)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