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家庭聚會,大家在一起聊到長大后想做什么工作,侄女來了興趣說:“我想當會計,叔叔說以后我可以去他的公司做財務。”但是她媽媽卻玩了一句諧音梗:“就你這樣還會計,動作這么慢,‘慢記’還差不多。”侄女亮晶晶的眼睛里瞬間沒有了光彩,腦袋也耷拉了下來。想起《原生家庭》這本書中曾說過:“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父母就是整個世界的中心,孩子是最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群體。”或許表姐覺得自己很幽默,而她不知道這樣的玩笑,在不經意間已經給孩子造成了傷害。來自父母否定的話語,會帶給孩子負面的暗示,給孩子設限。 父母的輕視,把孩子越推越遠
在某報刊上看過一位女生投稿的故事:她的爸爸是個退伍軍人,印象中爸爸一直是不茍言笑,總是皺著眉抿著嘴,臉上寫滿不耐煩,仿佛對什么都不滿意的樣子。她和父母,特別是和父親之間,從來沒有像其他家庭,其他父女那樣輕松愉快地相處過。高中的時候有一次考了年級前三,她央求媽媽帶她去吃一頓肯德基,爸爸立馬開口數(shù)落:“就這一次考得好一點,有什么好得意的。”即將參加高考時看到同學家里人來送飯,她心里也渴求那份關心和溫暖,可父親卻在電話那頭說:“搞這些形式有什么用?你有能耐就能考好。”然后她吃著學校食堂的飯,永遠無法忘記,聽到那些話時徹骨的涼意。和父母一起逛街,一起去游樂園玩耍的畫面,只存在于想象當中。她說:“家對于我來說從來都不是放松的空間,溫馨的港灣。待在我爸身邊時,我腦海中始終繃著一根弦,生怕哪里做得不對,引起一場腥風血雨,生怕剛剛燃起的信心和希望一對上他的眼神就瞬間被澆滅。”后來這位女生在有能力之后,選擇了一切可以逃離父親的道路。高考之后去了離家很遠的城市上大學,畢業(yè)后也選擇了離家千里的一線城市工作,一年只回家一兩趟,再也不用面對那份沉悶和壓抑。想起樊登老師曾說過的:“父母瞧不起自己的孩子,孩子分分鐘就能感覺到,他們的內心是非常敏感細膩的,久而久之,孩子不會再聽你的話,他們只是等待著離家的那一刻,他們盼望著什么時候長大,什么時候離開這個家,什么時候不再聽你的話。”網(wǎng)上有人問:為什么一跟父母說話就覺得很煩躁,有股無名火?底下有個高贊回答是這樣說的: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并不是你有多討厭父母,也不是你沒耐心,或者說脾氣不夠好。這種情況大多是因為小時候父母經常打壓挑剔貶低你,甚至動輒打罵你,幼小的孩子會覺得很難受,委屈憤怒,但又無力反駁,這些沒有被表達的情緒,都被累積在潛意識里。所以長大后再回到這樣的場景和父母溝通,不論他們說得對還是錯,孩子的潛意識里會覺得他們可能馬上又要開始了,又要像小時候那樣挑剔打壓你,所以你不自覺地開啟保護機制。用不耐煩發(fā)脾氣的方式來先發(fā)制人,這樣他們就無法傷害你了。 父母覺得孩子糟糕,孩子才是真的無可救藥
導演姜文,曾在采訪中挫敗地說過這樣一句話:“我人生最大的挫折是母親的差評。”網(wǎng)上有個視頻,刷到的網(wǎng)友都直呼太窒息了:大概在晚自習放學的時候,女孩跟在媽媽后面,兩個人都走得很快。女孩抱怨自己不管怎么做,媽媽都不滿意:“我考得好的時候,你說卷子簡單了,我考得難的時候,你說我水平不行。”媽媽毫不留情地說了這樣一句話:“我跟你說你本身就很差!”不知道女兒聽到媽媽親口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內心是怎樣一種滋味,就連一個局外人聽了都覺得刺耳、心寒。最后連女兒也放棄掙扎:“你直接說我差就完了呀,我就知道我很差,我哪次考得好的時候,哪次出風頭的時候,你都說我差,我在你腦子里就沒好過!”評論區(qū)里有位網(wǎng)友對這位媽媽的形容十分貼切,“感覺已經不是打壓教育了,她母親好像很恨她一樣。”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杜布森曾一針見血指出:“讓孩子失去自尊的方式有千百種,可要替孩子重建自尊,是一個緩慢困難的過程?!?/span>父母的批評、貶低,就像細如牛毛的雨,一點一點將孩子打濕;而孩子,需要用一生去驅除身上的陰冷寒氣;甚至,會讓一個孩子走進自暴自棄的深淵。知乎上看到一位家長的求助帖:罵孩子時,孩子只會回答“沒關系,我就是垃圾”,不會激烈反駁,這體現(xiàn)了孩子什么心理?這位家長提到自己常常數(shù)落孩子各種不好,學習不如別人、做事小氣……而孩子只是靜靜的一個人,輕聲說:“沒關系,我就是垃圾。”有一條非常扎心的評論:當自尊心被摧毀到一定程度,自我否定倒成了另一種保護模式。當孩子說這些話時,并不是膽小懦弱,而是已經處于“自毀”的邊緣了。連反駁欲都沒有了的孩子,不敢想象被否定過多少次。或許父母打擊孩子,只是想要把孩子塑造成理想的樣子。卻不知道當父母總是嫌棄孩子不夠好,孩子會把父母的這些負面評價內化成對自我的評價,長大后他們可能會變成一個低自尊的人,喜歡過度自我攻擊,把一切問題攬在身上,就算得到了別人的夸獎和認可,他們也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心理學家阿德勒說:“精神上擊垮一個人最有效的方式是——讓其自我否定。”當父母覺得孩子糟糕,孩子才是真的無可救藥。 養(yǎng)育孩子,是一門欣賞的藝術
網(wǎng)上有句很火的話:愛人如養(yǎng)花,最好的花匠是父母,精心澆灌的花,才會長成最美麗的模樣。1.真誠地欣賞孩子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霍桑效應”,是指當人們意識到自己正在被關注的時候,就會刻意去改變一些行為或者是言語表達。人性的本質是渴望欣賞,孩子更是如此,欣賞能讓孩子長成參天大樹,貶低能讓孩子枯萎畸形。央視主持人倪萍,在《我的姥姥》中曾經提過姥姥的話:“小孩子別舍不得夸,夸著夸著,芝麻就變成西瓜了。”來自父母欣賞的目光和堅定的掌聲,才是孩子前進路上最大的動力。2.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孩子網(wǎng)上一位山東青島的爸爸,在“學渣兒子”家長會上的發(fā)言火了,他說:“我的兒子是‘學渣’,但我依然相信他會有個美好的未來……”誠如網(wǎng)友所說:“榜上無名,不代表腳下無路,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孩子,現(xiàn)在不等于未來。”《慢養(yǎng)》的作者黑幼龍先生說:“慢養(yǎng),不是時間上的慢,而是心態(tài)上的松弛。允許孩子做屬于自己成長階段的事,就是最好的教育?!?/span>03.積極想象漫畫家蔡志忠說:“每個人都可以厲害100倍,只是自己不相信,你如果覺得你可以,你便可以。你覺得你有多厲害,你才會成為多厲害,你覺得你有多美,你就會展現(xiàn)多美透過積極的想象,這些都是可以做到的。”父母也是如此,堅信孩子可以厲害100倍,堅信孩子始終是善良的,并且可以成長得很好……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說:“父母如果在眼界格局上沒法幫助孩子,那么請一定要相信孩子,真誠地欣賞孩子,這也是一種超強的養(yǎng)育力量。”一位老師對學生家長們說:“那個暫時落后的“笨小孩”,其實最需要父母的擁抱。”不要因為孩子的一點小缺點、小毛病,就否定他的整個人生。家庭,是孩子的起點,更是能決定孩子未來的終點。孩子將來的格局如何,選擇什么樣的人生,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去面對難題。這些,都可能藏在父母的語言里。所以,我們常說的話,真的會成為孩子未來的預言。愿每一位父母,都能多給孩子一些積極的暗示,做他最好的“預言師”。
(圖文來自網(wǎng)絡,侵權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