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亂發(fā)脾氣只是表象,背后往往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原因和動機。
父母正確認識孩子的情緒,耐心接納、積極疏導,才是給他們最好的托舉。
你家孩子有沒有過這些行為:
一言不合就打人、摔東西,
不給他玩具就躺在地上打滾、哭著鬧著不肯走,
一點就炸,根本沒有辦法跟他好好說話……
這個時候,有的父母會妥協(xié),滿足孩子提出的一切要求。
有的父母選擇漠視,認為只要不理睬,孩子自然就會停止發(fā)脾氣。
還有的父母用語言或行為的暴力去鎮(zhèn)壓孩子。
其實,孩子的壞情緒背后藏著很多原因。
對于脾氣暴躁的孩子,只有弄清他們的心理,用對以下辦法,才能從根上解決問題。
1
引導表達,
不否認不壓抑
兒童教育專家金伯莉·布雷恩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提到:
“孩子具有一種天生的、自然的本能,想要執(zhí)著于實現(xiàn)全部的愿望。
但他們的生理和情感發(fā)育,超過了他們的溝通能力。”
孩子特別是在0~3歲時,會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探索外界事物是他們的本能。
但由于生理上尚未發(fā)育完全,他們在探索的過程中往往會遭受挫折。
挫敗、憤怒、迷茫等情緒伴隨而生,但是他們卻還沒有能力正確識別和表達內心的這些情緒。
于是他們只能通過大喊大叫和攻擊行為來緩解內心的不適。
這個時期的孩子發(fā)脾氣,是他們無助的證明。
作為父母,我們要教會孩子正確認識情緒,并教會他們該如何表達。
網(wǎng)上就有一位母親分享了自己的帶娃經(jīng)驗。
在她的孩子兩歲時,她發(fā)現(xiàn)孩子突然變成了一個“小暴君”,開始使勁砸東西。
通過耐心觀察,她發(fā)現(xiàn)在孩子嘗試玩玩具失敗后才會大哭大鬧。
后來,孩子一旦因此情緒崩潰,媽媽就會引導孩子:
“這個玩具太難了,是三歲小朋友才能玩的。寶貝老是玩不好,所以生氣了是嗎?”
說完后把孩子抱入懷里,安撫他的情緒。
多次引導后,孩子再次玩失敗后,就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情緒,并沒有再發(fā)脾氣。
這種早期對孩子情緒的疏導和接納是尤為重要的。
一味地命令“不許哭”、“不許鬧”,只是把壞情緒堵在孩子心口,它們總有一天會以更具有破壞性的方式爆發(fā)出來。
2
積極關注,
不冷落不漠視
美國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研究者把一只狗關在籠子里。
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狗施加難以忍受的電擊。
狗逃不出去,只能在籠子里狂奔,屎滾尿流,驚恐哀叫。
多次試驗后,只要蜂音器一響,狗就提前趴在地上,驚恐哀叫。
再后來,實驗者在電擊前把門打開,給狗逃離的機會。
但令人意外的是,狗不但沒有逃,還伏在地上呻吟和顫抖,絕望地等待痛苦來臨。
連最初被點擊的驚恐哀叫的本能反應都消失了。
在心理學上,這種現(xiàn)象被稱之為“習得性無助”。
實驗中,小狗認為自己的行為毫無用處,它們就會陷入一種心理上絕望的境地。
無論如何,它們也不敢去爭取任何希望了。
對待孩子的哭鬧時,家長也應該懂得這個道理。
孩子發(fā)脾氣,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們的需求沒有被父母關注到,只能用劇烈的方式引起家長的關注,獲得愛和關心。
然而現(xiàn)實中很多父母看到暴躁的孩子反而感到厭煩,選擇無視他們。
可實際上,哭鬧,是孩子們的求助信號。
他們發(fā)出呼喚:“媽媽爸爸,求求你們看看我吧?!?
如果家長長期漠視孩子的脾氣,孩子會覺得無論自己怎么努力都沒辦法獲得爸媽的關注。
在孩子發(fā)脾氣時,家長要記得及時給予關注。
不是說一定要去滿足孩子的請求,而是在告訴他們“爸爸媽媽聽到了你的內心聲音啦”。
3
低聲教育,
不吼罵不責打
孩子一點就炸的現(xiàn)象還很有可能出現(xiàn)在青春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有了較為清晰的“自我”意識,對自由和獨立有著特別的要求。
所以在感覺到自己在被控制時,他們就會通過發(fā)脾氣來表達自己的反抗。
在加拿大,一位父親就因為一項奇葩的罪名入獄了——逼女兒吃蔬菜。
在一個晚上,這位父親看到蔬菜還沒吃完,就讓女兒把所有蔬菜吃光,不吃就不許離開餐桌。
女兒選擇了后者,她在餐桌上坐了整整13個小時也不肯妥協(xié)。
難道女兒就這么不喜歡吃蔬菜嗎?
很顯然并不是,她討厭的不是蔬菜,而是父母的控制。
這時有些父母會覺得自己的權威受到挑戰(zhàn)了,于是大吼大叫,強制孩子去聽話。
但這只會進一步激發(fā)孩子的反抗意識,使事情變得更糟糕。
面對孩子的暴躁脾氣,低聲教育是家長的明智選擇。
適當放手,把孩子當成有獨立做事能力的人,不必事事操心。
家長不要因為孩子發(fā)脾氣了就馬上責罵他,承認孩子情緒的合理性是與孩子溝通交流的第一步。
兒童心理學家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說:
“讓孩子將脾氣發(fā)完,而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fā)脾氣?!?/strong>
當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被接納后,他們的怒氣往往就消散了一半。
等孩子冷靜下來后,父母就可以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跟孩子心平氣和地談一談,共同解決問題。
4
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曾說:“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個學校?!?/strong>
認識情緒、表達需求、以合理的方式解決問題,這都是孩子成長路上的重點課程。
在這堂課上,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如果父母能夠正確應對,那么孩子就能受益終生。
(圖文來自網(wǎng)絡,侵權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