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位朋友給我打電話,說她兒子要中考了,她完全靜不下心來,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勁,也很難專注。
我問她:“你是不是擔(dān)心兒子?”
看今天這篇文章,我想起了發(fā)生在這個假期的兩件事。
#01
她說:“也不是特別擔(dān)心,就是一想到他還有三個月就要中考了,就會莫名有種無力感?!?
我很好奇,她兒子成績很好,每次考試幾乎都是第一,按理說完全用不著擔(dān)心,她也不應(yīng)該是這個狀態(tài)。
細問之下她告訴我,她們地處高考大省,競爭異常激烈。
她外甥女家的孩子剛上小學(xué)一年級,老師就告訴孩子們,在他們當(dāng)中,只有十多個人能考上好高中,讓孩子們從現(xiàn)在就得好好努力。
搞得她外甥女壓力山大,給孩子報了好幾個興趣班。
這是來自環(huán)境的壓力。
其次,孩子成績越好的家長,越會擔(dān)心“中考時考砸了怎么辦?”“萬一沒如愿考上心儀的高中怎么辦?”
這些想法會一直盤旋在心底,時不時跑出來干擾一下,弄得人慌得不行,這也是朋友心里不得勁的重要原因。
聊到最后,朋友才意識到,她其實是不相信孩子的能力。
#02
我妹家有個女兒上高二,成績差得一塌糊涂。
去年國慶時我回家去,妹妹問我,能不能假期讓我兒子給她輔導(dǎo)一下,我和兒子一說,兒子爽快地答應(yīng)了。
剛放寒假,外甥女就在我媽的陪同下,來到了我家。
第一天吃飯時,我對兩個孩子說:“從這餐飯開始,咱們吃完飯后的碗你們倆負責(zé)洗,包括收拾廚房,一個中午,一個晚上,至于誰中午洗,誰晚上洗,你們自己商量?!?
我兒子欣然同意:“這有什么難的,都洗了這么多年了,小事一樁?!?
倒是外甥女有點遲疑,最后還是默認了。
吃完飯,外甥女開始收拾飯桌,我拉著我媽退到客廳,任由她自己完成。
過了一會兒,廚房傳來了洗碗聲,我媽坐不住了,向廚房走去。
我猜她是想去幫忙或者從旁指導(dǎo),因為外甥女在家從未做過家務(wù)。
果然,廚房里傳來了她們的對話聲。
貌似是我媽在教外甥女什么地方要怎么做,外甥女有些煩,提高音量說:“婆婆你出去吧,相信我,我能搞定。”
但我媽遲遲未出來。
我不得不叫她:“媽,你給人家點空間,不要在里面當(dāng)監(jiān)工了,出來吧?!蔽覌尣挪磺樵傅貜膹N房走了出來。
大約二十分鐘后,外甥女也完成工作出來了。
我走到廚房門口看了看,收拾得還挺干凈,于是表揚了她:“不錯不錯,第一次干就收拾得這么干凈,連地板都拖了,很認真?!蓖馍哪樞Τ闪艘欢浠?。
當(dāng)晚我和妹妹通電話,告訴她她女兒很能干,妹妹很淡定地說:“她就是家懶外勤,在家里什么都不做。”
那一刻,我特別想對妹妹說:“什么家懶外勤,是你根本就沒想過讓她動手?!钡疫€是忍住了。
你看,孩子的潛力其實是無限的,只要你給他機會。
#03
說回這篇文章,文中的案例,和我外甥女的遭遇差不多:去到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要做自己從未做過的事情。
最后的結(jié)果是,他們都做得很好。
這告訴我們,只要我們相信孩子的能力,給他們發(fā)揮的時間和空間,會有一個好的結(jié)果。
但其實,文章中的案例,包括我都在敘述中隱藏了很多東西。
外甥女在我家只住了十多天,但在一周多的時候,她就萌生了想回家的念頭。
其背后的原因,不單單是要洗碗,還有兒子在輔導(dǎo)中用了對她來說全新的方法,給她布置的任務(wù),也超過了她平時的學(xué)習(xí)強度,有時得關(guān)在房間里寫一整天作業(yè)。
說實話,這么多年,我從來沒在她家見她這么用功過。
這一切,都與她早已習(xí)慣的生活模式發(fā)生沖突,引起了身體和心理的極大不適,讓她產(chǎn)生了想逃離的想法。
但她堅持下來了,這得益于我兒子根據(jù)她的情況不斷調(diào)整學(xué)習(xí)強度及要求,以及我和兒子對她的適時鼓勵。
文中的案例也一樣。
一個從未做過家務(wù)的13歲男孩,一個月的時間,通過自己動手管理自己蛻變到什么都會做,從未退縮過是不可能的,而且在做的過程中,也會因笨拙而出錯,甚至給瑪麗帶來意外的麻煩。
這些不會因為瑪麗的一句“我不欠你的”就不存在,也不會因為孩子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而消失。
最終,出錯和意外都需要瑪麗和男孩共同去面對。
如果瑪麗對此抱怨男孩或者使用批評、打擊的手段對待男孩,再或者男孩因為出錯而退縮,不愿意再做,那結(jié)果都不會是文章中這樣。
從文章的敘述來看,效果很好,這一定是瑪麗和男孩共同努力的結(jié)果,同時也告訴我們,瑪麗在這件事中,扮演的是“參與型教練”的角色。
瑪麗一定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來幫助男孩順利度過初期的不適和退縮,引導(dǎo)男孩堅持參與到管理自己的活動中來。
#04
“參與型教練”是艾倫·范恩在《潛力量》一書中提出的概念。
父母要成為一個“參與型教練”,要學(xué)會使用“參與型對話”來幫助孩子意識到問題,并讓他們愿意解決問題。
也就是說,父母要成為對話的主導(dǎo)者,安排并主動開啟對話。
就像文章中的瑪麗一樣。
瑪麗把男孩接到家里后,是主動開啟對話,和孩子對談的。
瑪麗不僅在對話中對孩子提出了要求,同時也告訴了孩子“我不欠你爸爸的,也不欠你的,所以你要自己管理自己,而不是依靠我”的道理,讓孩子意識到,長大了,就該為自己的生活負責(zé)。
在書中,作者提出了一個公式:表現(xiàn)=能力-干擾
意思是,在能力一定的情況下,只要減少干擾,就會在做事時表現(xiàn)得更好。
比如新手開車。
剛拿到駕照的新手,駕車技術(shù)和駕車時的心理素質(zhì)肯定是不行的,也就是說,此時的她如果開車,能力自然不能和老司機相提并論。
如果這時身邊的副駕駛上坐著的,是一個極其聒噪的老司機,比如已經(jīng)駕車多年的老公。
“給油啊,這又沒人,你不跑還等什么!”
“減速減速,拐彎你還開這么快干嘛!”
“右轉(zhuǎn)右轉(zhuǎn),打轉(zhuǎn)向燈!”
這時的你,不心慌才怪呢,說不定心里一股怒火就升了起來:“哪那么多話,你再說,老娘就不干了!”
這里的老司機提出的太多所謂正確的指令,成功干擾了作為新手司機的你,除了撂挑子,感覺也沒別的路讓你更舒服了。
但如果老公坐在副駕駛上,只說了“走吧,我相信你能開好”這一句話,并做好了善后的準備,你心里肯定會踏實很多,車也會開得比有干擾要好很多。
所以,作為“參與型教練”,父母幫助孩子減少干擾,是可以增強孩子的表現(xiàn)的。
第一步,就是給自己注入“我相信孩子能學(xué)會,并能做得更好”的信念,同時把這個信念傳遞給孩子。
這一點,瑪麗雖然沒有明確表示,但我認為她做到了。
第二步,就是通過對話的方式,去消除干擾,幫助孩子逐步提升熱情和專注,讓他們在實踐中去獲得知識。
#05
然而,想要進行參與型對話,父母要越過的第一座高山,是先消除來自自己的干擾。
這些干擾,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01
目標和孩子之間相互沖突
比如,孩子的房間常常搞得一團糟,父母想要他保持房間整潔;
孩子寫作業(yè)時喜歡聽音樂,父母想要孩子能專注在學(xué)習(xí)上,而不是一心二用;
孩子放學(xué)回家總是要玩夠了才會想起寫作業(yè),父母希望孩子能放學(xué)回來先寫作業(yè)再玩。
......
相沖突的目標,總會給我們尋找解決辦法帶來困難,一旦我們說的話讓孩子失去了安全感,就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產(chǎn)生對抗行為,而我們也會陷入情緒中,最后兩人情緒都不好,問題也沒解決。
02
擔(dān)心情緒和后果
比如:
如果我和孩子談話,他不聽,甚至?xí)づ?,這讓我很難受,我不想去找他談;
如果孩子愿意參與,他搞砸了,我還得去幫他收拾,這樣我的工作量反而增加了,還是算了吧;
孩子太能說了,我說不過他怎么辦?
......
這種對情緒和后果的擔(dān)心,是我們不讓孩子大膽嘗試的主要原因,也是父母包辦代替的主要理由。
以上兩種干擾,都會觸發(fā)“對/錯”模式,讓要主導(dǎo)對話的父母,也就是我們產(chǎn)生下意識的自我防衛(wèi)機制,覺得對話很難進行下去,并通過語調(diào)、語氣、音量和所說的內(nèi)容反映出來。
#06
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
開關(guān)依然在父母身上,父母需要在對話前做好準備。
我們可以問問自己以下問題,來幫助自己理清思路,消除來自自己內(nèi)心的干擾。
這里用一個想要孩子去丟垃圾的案例來演繹一次。
1)我的目標是什么?現(xiàn)狀怎么樣?
我想讓孩子去丟垃圾,孩子不愿意。
2)發(fā)生了什么?為何發(fā)生,為什么對我來說這是個問題?
孩子不愿意去丟垃圾,我用激烈的語言罵了他,通常情況下,孩子會好幾天不理我。
3)對目前的情況,我的看法是什么?
這種情況經(jīng)常發(fā)生,我認為孩子太偏執(zhí),他是想用這種方法來試圖讓我改變想法。
4)我現(xiàn)在關(guān)注什么?我更關(guān)心的是聽自己的,還是聽孩子的?
我現(xiàn)在關(guān)心的是,怎樣改變孩子不高興就不理我的做法,我更想聽聽他是怎么想的。
5)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是怎樣的?
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他可能覺得我不該因為一點小事就罵他,覺得我容易情緒失控,為了不讓自己再受傷害,他寧愿不理我,想讓我安靜安靜。
6)我該怎樣說,才能和孩子進行一次有效的溝通?
我可能要先向孩子道歉,然后把我的真實意圖告訴他,這樣他有可能會接受,然后和我說話。
7)如果孩子還是不愿意理我,我有什么辦法?要采取什么行動?
如果他還是不理我,我會表示理解,并告訴他我的心情,讓他發(fā)表意見,說說我要怎么做,他才愿意理我。
如果孩子還是不理我,我會尊重他,給他空間和時間,等適當(dāng)?shù)臋C會再去和他溝通。
8)如果覺得自己要陷入情緒中了,該怎么辦?
如果我控制不住自己,想要發(fā)火,我會深呼吸,告訴孩子我真實的情緒狀態(tài),然后離開一會兒,讓自己冷靜下來。
當(dāng)我把書中列出來的這些問題寫了一遍后,我發(fā)現(xiàn),對于讓孩子參與進來這件事,好像也沒那么難,難的是如果一次對話沒有達到想要的結(jié)果,我們該怎么辦?
但同時我也明白了,只要我們在談話前的準備中,盡可能多的預(yù)想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和挑戰(zhàn),并找到處理方案,我們就會知道要用什么語言和行動,去實現(xiàn)更好的溝通。
當(dāng)然,以上方法適用于有意愿和孩子一起合作成長的父母,如果父母從來沒想過要放手給孩子機會去成長,那所有的方法都是蒼白的。
今天文章中的小男孩,雖然從瑪麗家回來時,什么都會做了,但如果他的父母家人是習(xí)慣對孩子包辦代替,而且覺得只有這樣才正常,那男孩會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慢慢退化,變回原來那個習(xí)慣被照顧的自己,因為男孩在這個過程中失去了熱情和專注。
有句話說:“人們學(xué)習(xí)最快、表現(xiàn)最好的時候,是在感受和體驗的狀態(tài)下獲得的?!?
事實也是如此。
“參與型教練”所做的,就是讓父母和孩子都能有機會去感受和體驗自己的生活,收獲更完整、更個性的人生。
(圖文來自網(wǎng)絡(luò),侵權(quán)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