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從國家實行計劃生育以來,家家都出了“小太陽”“小皇帝”。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把所有的愛和精力都放在了這個“唯一”身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家人也有了更多的精力和財力去疼愛孩子,“小太陽”“小皇帝”的待遇也水漲船高起來。沒時間陪孩子的家長,用金錢來滿足孩子,隔輩疼的長輩,更是無條件無原則地滿足孩子?,F(xiàn)在,讓我們來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思考一:孩子對于家人無限的愛真的需要嗎?
家長過度的愛的灌溉下,孩子會覺得滿足嗎?對于家長給予的一切,又有多少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呢?而孩子提出的要求,家長是否真正思考過這要求里的真正意義是什么?
經(jīng)典案例
我親眼所見這樣一對祖孫倆,孫子才是蹣跚學(xué)步的小娃娃,需要奶奶的幫助才能走穩(wěn)。孫子看到別的小朋友在玩球,想追上去玩又追不上。奶奶心疼孫子,正好旁邊地攤上有賣球的,奶奶就毫不猶豫地買了一個給孫子,可是孫子抱在手里看了兩眼,就扔在地上繼續(xù)去追人家的球了。好不容易追上了,孫子搶不到球就抬手打人,奶奶見孫子搶不到人家的球,干脆抱起孫子幫孫子搶,嘴里還說著:“打他,打他……”孫子搶到球后樂得抱在手里就跑,奶奶見孫子樂,也跟著樂。全然不顧被搶了球的娘倆兒……
在這個最常見的隔輩疼的例子里,就反映出很多問題。奶奶給孫子買球其實就是一個一廂情愿的舉動,實際上孫子并不需要一個新的球。孫子去追別人的球玩,不是因為人家的球就好,而是因為能跟別的小朋友一起游戲,才使得那個球格外的“好”。只是孫子太小,自己不能分析清楚這一心理反應(yīng),而奶奶也沒有領(lǐng)會到其中的真義,為了滿足孫子的表面需求“幫助”孫子去搶球,表面上是滿足了孩子的需求了,但實際上是扭曲了孩子這一“共同游戲”的心理需求。而且這球是由奶奶幫助搶來的,奶奶還慫恿孫子打人,還不會分辨是非的孩子會認(rèn)為,原來我要不到的東西會有人幫我要,還會有人支持我打人。
以上奶奶所滿足的孫子的需求里,除了幫助孫子學(xué)步,其它的都是不合尺度的。
從這次事件中就能看出,這孩子是在家人無條件滿足下長大的,如果這孩子一直在這種環(huán)境下長大,他就會分辨不出是非,不知道哪些是自己該要的,哪些是不該要的,哪些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由于在他的記憶里沒有達(dá)不成的愿望,沒有得不到的滿足,使他從沒有渴望感,更沒有挫折感,他錯誤地認(rèn)為自己能呼風(fēng)喚雨,仿佛能得到所有的一切都是理所當(dāng)然的。當(dāng)一個人得之容易,就會擁之不惜,更不會懂得怎樣去爭取。
思考二:過度滿足的愛給孩子帶來什么后果?
往往,一件事情在當(dāng)時看來只是個滿足不滿足孩子需求的問題,但是,從長遠(yuǎn)目光來看,是否想過這樣做對將來的孩子產(chǎn)生怎樣的影響?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問題的堆積,也許孩子小的時候只是個“為搶球想打人”的問題,但等長大了可能是個“開寶馬車打人”的問題了。
經(jīng)典案例
李雙江15歲的兒子,無駕照,開寶馬,打傷人,還高喊:“誰敢打110?!”未成年的孩子就開著花27萬改裝的寶馬,就可看出老來得子的李雙江有多溺愛兒子。用這種“金錢方式”疼愛孩子,不管是出于滿足兒子的物質(zhì)要求,還是想要滿足兒子的虛榮心,都是他自家的疼愛方式,誰都管不著。但是,無證駕駛,那就是法律管得著的了!兒子要寶馬,老爸有錢花錢買;沒駕照,老爸也讓開,不但讓開,還給弄了張“人民大會堂停車證”,這樣過度地滿足兒子的虛榮心,已經(jīng)扭曲了一個未成年人的正常心理。他心里已經(jīng)沒有了是非法則,道德底線,只要是他想要的,就應(yīng)該順其自然,理應(yīng)得到。以至于他覺得前面的車不管是什么原因,都不應(yīng)該減速擋他的道,既然影響了他飛車狂奔,沒有順應(yīng)他的心意,影響了他的心情,那他就要打人出氣……
從“我爸是李剛”到李雙江之子開寶馬打人,這都是從小時候的類似于“奶奶幫孫子搶球打人”的事件中,經(jīng)過時間的累積,從沒有正確的引導(dǎo)延伸而來的,是出自于愛的過度滿足而扭曲出來的負(fù)面結(jié)果——害。這樣的例子,如果只是個別的偶然,也算是無大礙,因為往小里說害的只是自家孩子的前途,或者最多是傷害了另一個家庭。可是類似事件雖非多數(shù),亦非極少。我們已經(jīng)時不時地從各種新聞渠道上看到類似的消息報道,日漸成群。它已經(jīng)成了街頭巷尾的熱議話題,變成了事關(guān)社會風(fēng)氣、事關(guān)國家前途、事關(guān)民心民意的大害了,那這害可就不單單是危害個人或家庭的小事了!
依我看來,無論是精神滿足還是物質(zhì)滿足,都應(yīng)當(dāng)把握一個尺度,雖然家長在給予的時候都是出自于對孩子的愛,但是如果把握不好一個尺度,那就會使愛變了質(zhì),變成了害!?
思考三:我們該如何給孩子適當(dāng)?shù)臐M足呢?
1.滿足孩子,其實不只是讓孩子得到,如果讓孩子付出,也會得到滿足。比如,在我兒子幾個月大的時候,第一次知道把餅干給我吃。通常別的家長都會假裝吃一口,然后原封不動地又退回給孩子,而我則毫不猶豫地一口吞掉。他看到手里的餅干沒有了,確實愣了一下,但當(dāng)他看到我吃到餅干開心地贊賞他的時候,他也開心地笑了。雖然才幾個月大的兒子,似乎已經(jīng)明白,分享和給予是快樂的,他得到了分享和給予他人的心理滿足。
后來,他每次給我東西的時候,我都會毫不猶豫地收下;他給別人東西的時候,我也會要求別人真的拿著。所以,兒子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死手”護(hù)東西的習(xí)慣,見到小朋友就會拿出他的寶貝分享,他在跟小朋友們分享的時候,得到了更多的快樂,這對他來說,也是很難得的滿足,這種滿足就必須要付出才能得到。(當(dāng)然,每個孩子也不同,這只是我自家的經(jīng)驗,大家要根據(jù)自家孩子的特點、情況來考慮。)
2.滿足孩子,也不一定要立刻滿足,家長如果能做到延遲滿足,孩子得到的會更多。比如,我兒子想要一件什么禮物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