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文閱讀:(20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9分)
漫說姓名文化
當(dāng)我們熱熱鬧鬧地討論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時,我以為,其實遺忘了最大的一筆遺產(chǎn),這就是姓名文化。漢族的姓名文化經(jīng)數(shù)千年積累演變,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文化系統(tǒng),蘊涵著豐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資源、歷史積淀、社會符號、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養(yǎng)成果。這一文化系統(tǒng)不但影響了其他民族,也輻射至周邊地區(qū)。
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這個根是民族、國家和省籍、家鄉(xiāng)不能替代的。在我們的五千多個姓氏中,大多源于上古,幾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變歷史。從先秦姓與氏的“別婚姻”“別貴賤”,到秦漢的姓氏合一,再到中華民族大家庭內(nèi)許多民族紛紛采用漢姓,每個姓就是一部歷史。
根的意識曾是我們民族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根的文字載體就是綿延不斷的譜牒,根的終極意義是宗親歸屬感。從前,譜牒和宗親的廣博關(guān)懷可以讓人千里之外也互為依托;現(xiàn)在,宗親仍可以令個人與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在冷漠的現(xiàn)代社會內(nèi),尋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這宗親早已不是血緣之親,而是一種天然存在的橫向聯(lián)系。
在濃濃的姓氏文化熏陶下,不管走在哪里,仰望“四知堂”的匾文,我們知道了主人姓氏的歸屬;遠(yuǎn)遠(yuǎn)看見“隴右名望”,我們也明白了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有形的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寄身于無形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之中,無形的姓氏文化則保存在有形的匾額和石刻里。
我們的人名文化歷史也很悠久,包涵更為豐富。從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來的“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幣”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戰(zhàn)國時期打破禁忌,好以賤丑隱疾為名,再到西漢以后尊崇圣潔文雅為風(fēng)尚;從新莽禁用雙字,到南北朝盛行二字;由唐宋時代形成的以輩次命名,再到清乾隆欽定孔子后裔輩次用字三十個,非但組成了綿延不絕的人名歷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轉(zhuǎn)變中顯示了我國歷代官風(fēng)民俗、文學(xué)禮儀。人名文化還包括字、號,還有學(xué)名、小名、諢名,互補互襯,傳遞出長輩的期待,自己的志向、性情和旨趣。
我們的人名文化最講究避諱,“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是避諱的基本原則,反映了我國文化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其中,家諱、內(nèi)諱是家庭之避諱,國諱、憲諱、圣諱,屬于社會之避諱。在避諱中,嫌名,即避字音同或字音近之諱,最為普及。避諱的方法可以改字、空字、缺筆、換音,當(dāng)然也有嫌名不諱、二名不偏諱、已祧不諱、詩書不諱、臨文不諱等不予避諱的規(guī)則。那個時代,家諱這一顯示民族倫理精髓的避諱最為頑強。?
姓名文化,作為最大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必須是一種活的傳承,而這傳承就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我們所有人都是這傳承的載體,我們所有人都應(yīng)該對其興衰負(fù)責(zé)。如何傳承我們的姓名文化,這個問題需要我們每個人思考。
1.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
A.我們源于上古的五千多個姓氏中,都存在著自己的起源故事和演變歷史。
B.綿延不斷的譜牒上的文字記錄的是人們的原始之根、文化之根、它能給人一種宗親歸屬感。?
C.人名文化比姓氏文化歷史更悠久,所包含的內(nèi)容更豐富,它傳遞著長輩的期待和自己的志向旨趣。
D.人名文化中的避諱包括家庭避諱和社會避諱,顯示了民族倫理精髓。
2.下列對“姓名文化”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幾乎每個姓氏都有自己的起源故事,每個姓都是-部歷史。
B.姓名文化是最大的一筆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積累和演變,蘊含著豐富的內(nèi)容。
C.每個人都是姓名文化的傳承者,都應(yīng)對它的興衰負(fù)責(zé)。
D. “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是姓名文化避諱的基本原則,反映了我國文化傳統(tǒng)的道徳觀念。
3.根據(jù)文中信息,以下理解和推斷不正確的是( ???)(3分)
A.現(xiàn)今社會,宗親仍可以讓人們在茫茫人海中和生疏世界里獲得一份精神的慰藉,這在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社會里人們對自己原始之根和文化之根的認(rèn)同。
B.春秋戰(zhàn)國前期,有“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入名的禁忌,如今這種禁忌在人名文化中消失。
C.人名的走向轉(zhuǎn)變正顯示了我國歷代的官風(fēng)民俗,由乾降欽定孔子后裔輩次用字三十個這一現(xiàn)象可看出,清朝是我國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個朝代。
D.姓名文化之所以是我國最大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其主要原因是沒有任何一種文化遺產(chǎn)像姓名文化那樣與所有人都息息相關(guān)。
(二)文學(xué)類文本閱讀(11分)
多余一句話
秋林
那天,我坐公交車去找朋友。
車上人不多,但也沒有空位子,有幾個人還站著吊在拉手上晃來晃去。一個年輕人,干干瘦瘦的,戴個眼鏡,身旁有幾個大包,一看就是剛從外地來的。他靠在售票員旁邊,手拿著一個地圖在認(rèn)真研究著,眼不時露出茫然的神情,估計是有點兒迷路了。
他猶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問售票員:“去頤和園應(yīng)該在哪兒下車?。俊?/span>
售票員是個短頭發(fā)的小姑娘,正剔著指甲縫呢。她抬頭看了一眼外地小伙子說:“你坐錯方向了,應(yīng)該到對面往回坐?!?/span>
要說這些話也沒什么錯了,但是售票員可沒說完,她說了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話:“拿著地圖都看不明白,還看個什么勁兒??!”售票員姑娘眼皮都不抬。
外地小伙兒可是個有涵養(yǎng)的人,他嘿嘿笑了一笑。旁邊有個大爺可聽不下去了,他對外地小伙子說:“你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四站換904也能到。”
要是他說到這兒也就完了那還真不錯,既幫助了別人,也挽回北京人的形象??纱鬆斠欢ㄒ涯嵌嘤嗟淖詈笠痪湓捳f完:“現(xiàn)在的年輕人哪,沒一個有教養(yǎng)的!”
站在大爺旁邊的一位小姐就忍不住了:“大爺,不能說年輕人都沒教養(yǎng)吧,沒教養(yǎng)的畢竟是少數(shù)嘛,您這么一說我們都成什么了!”
這位小姐穿得挺時髦,兩細(xì)帶子吊個小背心,臉上化著鮮艷的濃妝,頭發(fā)染成火紅色??赡迫诉@話,不像沒教養(yǎng)的人吧,跟大爺還“您”啊“您”的。誰叫她也忍不住非要說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話呢:“就像您這樣上了年紀(jì)看著挺慈祥的,一肚子壞水兒的可多了呢!”
沒有人出來批評一下時髦的小姐是不正常的。這不,一個中年的大姐說了:“你這個女孩子怎么能這么跟老人講話呢,要有點兒禮貌嘛,你對你父母也這么說嗎?”
您瞧大姐批評得多好!把女孩子爹媽一抬出來,女孩子立刻就不吭聲了。要說這會兒就這么結(jié)了也就算了,可大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話”還沒說呢:
“瞧你那打扮,估計你父母也管不了你?!?/span>
后面的事大家就可想而知了,簡單地說,出人命的可能都有。這么吵著鬧著,車可就到站了。車門一開,售票員小姑娘說:“都別吵了,該下的趕快下車吧,別把自己正事兒給耽誤了。”
當(dāng)然,她沒忘了把最后一句多余的話給說出來:“要吵統(tǒng)統(tǒng)都給我下車吵去,不下去我車可不走了??!煩不煩啊!”
煩不煩?煩!不僅她煩,所有乘客都煩了!整個車廂這可叫炸了窩了。罵售票員的,罵外地小伙子的,罵時髦小姐的,罵中年大姐的,罵天氣的,罵自個兒孩子的。真是人聲鼎沸,甭提多熱鬧了!
那個外地小伙子一直沒說話,估計受不了了,大叫一聲:“都別吵了!都是我的錯,我自個兒沒看好地圖,讓大家跟著生一肚子氣!大家就算給我面子,都別吵了行嗎?”
聲音很快平息下來,但你們不要忘了,外地小伙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還沒說呢:“早知道北京人都是這么一群不講理的王八蛋,我還不如不來呢!”
想知道事情最后的結(jié)果嗎?
我那天的事情沒有辦成,大伙兒先被帶到公安局錄了口供,然后到醫(yī)院外科把頭上的傷給處理了一下。我頭上的傷是在混戰(zhàn)中被售票員小姑娘用票匣子給砸的。你們可別認(rèn)為我參與了他們打架,我是去勸架來著。我呼吁他們都冷靜一點兒,有話好好說。
我多余的最后一句話是這么說的:“不就是售票員說話不得體嗎?你們就當(dāng)她是個傻瓜,和她計較什么呢?”
???????????????????????????????????????????????????????????????????????????????????? ?????????????????????????????????????????????????(有刪改)
4.下列對小說相關(guān)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兩項是( ?)( ??)(5分)
A.小說情節(jié)并不復(fù)雜,以對話為主,也有少許議論,中間穿插人物外貌、神情、動作等措寫,突出了不同人物的身份特點。
B. 小說中的人物基本上前一句是好話,后一句卻引入反感,這說明人們既有講理的一面,也有修養(yǎng)缺失的一面。
C.小說開頭“有幾個人還站著吊在拉手上晃來晃去”,能夠表現(xiàn)出乘坐公交車時乘客無聊的心態(tài),為下面的爭吵埋下了伏筆。
D.?小說以沉重的語調(diào)敘述,文字間飽含著對社會現(xiàn)象的思考和擔(dān)憂,使讀者在會心一笑的同時,不自覺地思考原因和反思自我。
E. 小說以我的所見所聞作為線索,以外地年輕小伙子的問話為開端,然后售票員、大爺、時髦小姐、中年大姐的話語推動了故事一步步向前發(fā)展。
5.小說情節(jié)中每當(dāng)事情要解決時卻被“多余一句話”所打破,這樣安排有什么樣的藝術(shù)效果?結(jié)合文本進(jìn)行簡要分析。(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0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題。
甲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痹S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乙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cè)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jìn)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彼炫c之俱出。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6.對下面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若:假如)
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冢:墳?zāi)?/span>)
B.焉用亡鄭以陪鄰(陪:增加)
不出,火且盡(且:將要)
C.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給)
而卒葬之(卒:死)
D.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賜:賜予)
蓋音謬也(謬:錯誤)
7.下面對各句句式特點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
B.秦王復(fù)擊軻,被八創(chuàng)。(被動句)
C. 是寡人之過也。(判斷句)
D. 有碑仆道。(省略句)
8.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甲文中,佚之狐的話“師必退”,表現(xiàn)了佚之狐對燭之武的了解與信任,使讀者未見其人,先知其才,直接表現(xiàn)了燭之武的才能。
B.甲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燭之武,作者通過他的語言,不管是牢騷,還是說辭,都表現(xiàn)了他不僅能言善辯,而且深明大義、機(jī)智勇敢。
C.乙文中寫山洞的情況,有詳有略,略寫前洞,詳寫后洞。
D.乙文中對比手法明顯。前洞的平曠與后洞的窈然,前洞記游者甚眾與后洞來而記之者少,余之至淺與好游者所至,余進(jìn)洞時的欣喜與出洞時的后悔,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5分)
(2)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5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兩首詞,完成10-11題。
沁園春·長沙
毛澤東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慈f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span>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xué)少年,風(fēng)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dāng)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憶秦娥·婁山關(guān)①
毛澤東
西風(fēng)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guān)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注】①婁山關(guān):又稱婁關(guān)、太平關(guān),是貴州北部進(jìn)入四川的重要隘口,地勢極為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紅軍在婁山關(guān)與蔣軍進(jìn)行了激戰(zhàn),并最終取得勝利。
10.下列對兩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 ???)(5分)
A.詞根據(jù)字?jǐn)?shù)的多少可以分為:小令、中調(diào)和長調(diào)。《沁園春·長沙》屬于中調(diào),《憶秦娥·婁山關(guān)》屬于小令。
B.詞牌原是曲譜的名稱,詞牌規(guī)定著詞的字?jǐn)?shù)、句數(shù)和平仄聲韻等?!扒邎@春”“憶秦娥”是詞牌,“長沙”“婁山關(guān)”是標(biāo)題,表明作品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