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
青春期不僅是對孩子的考驗,更是對父母的一次大考,只有掌握了正確的答題方式,才能書寫最滿意的答卷。
什么階段的孩子最難搞?答案一定是青春期。
心理學(xué)家溫尼科特曾這樣形容青春期的孩子:“我種了一個小寶貝,卻收獲了一個炸彈?!?/strong>
這個階段的孩子,往往會出現(xiàn)性格孤僻、脾氣暴躁、不服管教、情緒化、虛榮心強等問題。
其實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父母應(yīng)該格外注意溝通和教育方式,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比較敏感。
以下四件事,是青春期孩子最渴望父母做到的,父母越早知道越好。
1
渴望父母理解尊重
不要過分干涉交往
孩子進入青春期后,有了更廣泛的交友圈子,喜歡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意愿去結(jié)交朋友。
而很多父母總對孩子的朋友不滿意,覺得那些朋友會帶壞孩子,并企圖讓孩子遠離他們。
“你是不是被xxx帶壞了?整天跟著他追星、還想學(xué)他早戀,再敢跟他玩,看我不揍你!”
“我一看她的穿著打扮,就知道她不是好學(xué)生,以后不可以跟她說話了!”
這些話,相信很多父母都不陌生,或許父母只是想保護孩子,出發(fā)點是好的,但沒用對方法。
這樣做只會讓孩子感覺父母不尊重自己,從而不服從父母管教,凡事都和父母對著干。
但其實他們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渴望被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不要過分干涉他們的交友行為。
他們更渴望父母尊重自己和自己的朋友,然后再心平氣和地向他們傳授交友理念。
2
渴望父母平易近人
像朋友那樣相處
李玫瑾教授曾說:“孩子進入青春期,我們就要改變教育模式,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同事一樣對待?!?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父母需要從權(quán)威者慢慢轉(zhuǎn)型為陪伴者,從父母的角色轉(zhuǎn)型為朋友。
但很多父母依舊習(xí)慣以俯視的姿態(tài)陪伴青春期的孩子,并時刻帶著權(quán)威和孩子相處。
而青春期的孩子很敏感,他們從一個眼神或者一句話中,就能感悟到父母的責(zé)備和嫌棄。
如果父母總以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跟孩子相處,那孩子自然會畏懼父母、疏于父母。
當他們有心事需要傾述,想到的永遠是朋友和同學(xué),甚至愿意跟網(wǎng)友分享,也不想跟父母傾訴。
想走進青春期孩子的心里,就應(yīng)該放低身段,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真正地尊重理解孩子。
因為青春期的孩子更渴望民主和諧、平等自由的家庭氣氛,這也將成為孩子人格健康成長的土壤。
3
渴望父母讓他們獨立
給他們心理空間
青春期,心理學(xué)家斯朗稱之為“人生的第二次誕生期”,孩子們開始渴望獨立自主。
這個階段的孩子,自我意識發(fā)展迅速,有自己的思想,更渴望有自己的心理空間。
就像我們會給孩子獨立的房間一樣(這是給孩子的物理空間),同時也要給孩子足夠的心理空間。
在這個心理空間里,孩子可以充分體驗生活、可以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鍛煉獨立自主的能力。
當孩子有了獨立自主的能力,才能成為他自己,形成與自己父母區(qū)別開來的自我身份。
如果父母不能與孩子在心理上實現(xiàn)分房,對孩子的事情還像小時候那樣事事呵護、處處干涉;
那孩子勢必會爭取獨立空間,與父母發(fā)生對抗,這種對抗也就是父母眼中的“叛逆”。
所以當父母抱怨孩子叛逆時,不妨先自查一下,自己給了孩子多大的心理空間呢?
4
渴望父母減少嘮叨
放手讓他們成長
很多父母都有一副“好口才”,叨嘮孩子時似乎永遠不會口干,哪怕孩子已經(jīng)進入青春期。
嘮叨的內(nèi)容基本是孩子的弱點和缺點,對孩子進行沒完沒了的數(shù)落和冷嘲熱諷。
還有的家長一見到孩子就止不住嘮叨,甚至把孩子多年前的事情都翻出來嘮叨說教。
心理學(xué)家認為,父母總反反復(fù)復(fù)說同樣的話,會讓孩子產(chǎn)生一種習(xí)慣性的聽覺模糊。
也就是孩子明明在聽,卻怎么也聽不進心里去,還會特別反感父母這種鋪天蓋地的嘮叨。
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極強,父母要適當管控好自己的嘴巴,盡量少說話,才能避免很多親子沖突。
盡管父母有責(zé)任對子女進行批評教育,但一定要注意用對方法,不要沒玩沒了地嘮叨。
青春期的孩子更渴望父母的指導(dǎo)是言簡意賅、親切的,這既能幫助他們處理問題,又能使他們心情愉悅。
多給青春期的孩子留出個人空間,讓他們更自主地學(xué)習(xí)和成長。
寫在最后:
青春期是一種“危險期”,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鮮花。
為人父母,要幫助孩子抹平尖銳不平的地方,讓孩子變成一朵精彩綻放的花。
請父母多給青春期的孩子留出個人空間,讓他們能夠更自主地學(xué)習(xí)和成長。
(圖文來自網(wǎng)絡(luò),侵權(quán)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