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公開課上,董宇輝談起一個網(wǎng)絡熱梗。生活中出現(xiàn)一些費解的事,小學生說“哇,好神奇”,中學生分析這是什么什么原理,而大學生驚呼“哎呀,鬧鬼了”。雖是段子,但董宇輝提醒大家:“發(fā)現(xiàn)沒,我們很多人知識的巔峰,就在十七八歲。更準確地說,是高考的7號、8號。那一天,我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僅僅幾年后,怕是逛菜市場都要拿計算器。”這說明了什么?說明知識很容易還給老師,相比之下,學習的能力、習慣、愿景更重要。能不能保持學習的后勁,有沒有養(yǎng)成求知的習慣,才是拉開人與人差距的分水嶺。 學習的能力
你家孩子有沒有這種情況?老師布置的作業(yè),不管是單詞寫十遍,還是卷子做三套,都能按時完成。可一到階段測試,知識要點忘個七七八八,結果也時常令人失望。你說他不努力吧,他天天用功到深夜,你說他笨吧,很多難題一點撥就會。為什么會這樣,根源就在于孩子的學習都停留在表面。背單詞求快不求穩(wěn),過幾天就忘;做題不求甚解,只知道套公式;寫作文用模板,根本不會構思……也就是說,孩子只是機械地吸收知識點,完全沒有深入下去。考試時,如果試題是孩子練過無數(shù)次的那還行,一旦遇到變形題、轉化題就傻了眼。就像董宇輝說的,沒有學習力,掌握再多的知識點也有不夠用的那一天。那我們應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力呢,不妨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引導:①專注力李玫瑾教授說過:決定孩子未來的不是智力,而是注意力。不管學什么,只有做到100%的投入,才能進入一種物我兩忘的沉浸狀態(tài)。不要來回催促,給孩子一個安靜的環(huán)境,讓他們聚精會神,心無旁騖。只有這樣,孩子們才可能在學習中感受到心流,提高學習效率。②內驅力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過一個概念,叫課題分離。意思是,人要分清“別人的事”和“我的事”。很多孩子之所以敷衍,就在于他一直認為學習是父母的事。只有讓孩子明白,他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自己,才能激活他們的學習動力。一旦發(fā)自內心地想學習,人就會主動尋找方法、不斷探索。③自控力我們經(jīng)常教育孩子說:自律的人生才自由,自律的程度決定人生的高度,自律和不自律差的是整個人生……道理說了一大堆,可孩子們呢,做起事來仍是拖延,學起習來照樣犯懶。其實,說再多都不如教會孩子做學習規(guī)劃,要事為先娛樂放后,養(yǎng)成時間意識。只有具備了自控力,孩子們才能在漫長的求學生涯中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誘惑,受得住辛苦。④思考力腦科學專家周嶺,分享過一張圖片,揭露思考的重要性。在學習的初始階段,擅長熬夜苦學的孩子,的確能名列前茅。但不久后,他們就會到一個臨界點,被善于思考的學生反超。學習過程中,一定不能用戰(zhàn)術上的勤奮掩蓋戰(zhàn)略上的懶惰。看到一段課文展開邏輯思考,分析因果鏈條;做會一道習題,也要深究原理融會貫通。只有善于思考、勤于動腦,才不會被苦學磨光熱情,在學習上后勁充足。 學習的習慣
三十多年前,比爾·蓋茨訪問一所美國小學。臨走時他承諾:以后我會再來,如果我看到哪位同學的課桌干凈,就獎勵給他一臺電腦。孩子們一聽,頓時來了興致,每天都把課桌收拾得干凈整潔,期待能成為那個幸運兒。然而,時間一天天過去,絕大多數(shù)的同學開始松懈,最后都不了了之。唯獨有一個男孩,仍然每天收拾課桌,而這一習慣,他堅持了20年。而等他再見到比爾·蓋茨,沒有要來那臺電腦,而是獲得了蓋茨2.4億的投資。這個男孩就是馬克·扎克伯格,F(xiàn)acebook的創(chuàng)始人。扎克伯格不無感慨地說:兒時養(yǎng)成的習慣,成就了他的一切。可見習慣對于一個人成事的重要性。同樣的,在學習上,習慣同樣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比如,早睡早起注重鍛煉的孩子,精力會更好;能夠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孩子,學知識更牢固;合理安排興趣愛好和戶外活動的孩子,對生活的掌控力更強。看過一個習慣養(yǎng)成的三步法,分享給大家。第一步,將習慣可視化。舉個例子,在床頭放一本書,把計劃表貼在墻上,將錯題本置于案頭,孩子能一眼看見,就會立馬行動,而后逐步形成一種學習慣性。第二步,將習慣具體化。孩子們大都沒有長性,很多事情堅持不了幾天。而家長們要做的,是建立獎勵機制。堅持一周睡前閱讀,可以獲得一份小禮物,堅持一個月練字打卡,可以出去瘋玩一次……將抽象的習慣具體化,更容易讓孩子堅持下來。第三步,將習慣簡單化。有些家長喜歡在年初就為孩子定下一年的計劃,讀多少本書,去多少次圖書館,參加多少次考級……但結果,孩子們堅持不到兩個月就放棄了。其實,習慣的養(yǎng)成也要循序漸進,分階段分目標進行。具體到每一天,每件小事,持續(xù)跟進完成進度,定期復盤總結,及時調整計劃。這樣一來,孩子更容易接受,親子關系也更和諧。 學習的愿景
董宇輝分享過一件令他印象深刻事。某年九月份開學季,他去到山西雁門關的一處學校演講。面對全操場一萬多的師生,他說得慷慨激昂,手舞足蹈,即興說出那段經(jīng)典語錄:“當你背單詞的時候,阿拉斯加的鱈魚正躍出水面;當你算數(shù)學的時候,南太平洋的海鷗正掠過海岸;當你晚自習的時候,地球的極圈正五彩斑斕;所以少年,請你拼盡全力,只要你為未來付出,踏踏實實努力的時候,那些你覺得看不到的風景和遇不到的人,都終將在你生命里出現(xiàn)?!?/span>這段話說得大家很是激動,但演講結束后,人群慢慢散去,一切又恢復了平靜。就在他準備離開時,一個高個子男孩跑來,氣喘吁吁地說:“老師,你剛才講的都是真的嗎?”董宇輝說:“都是真的。”男孩又問:“你覺得我能看到嗎?”董宇輝說:“絕對能看到。”見男孩似乎不信,董宇輝又說:“一萬多人,只有你一個人跑過來向我確認,說明你真的想。如果一個人真的想的時候,事情一定能成功!”人一旦有了強烈的愿景,就會朝著目標篤定前行。不管是求學還是將來在社會上打拼,有目標的人會走得更高更遠。恰如董宇輝所言:“在學習上有了愿景,就有了使命感;有了使命驅動,就會摸索出具體路徑。”所以,面對孩子的學習,我們的當務之急,不是早晚盯著寫作業(yè)背課文。而是事先觀察,孩子的天賦在哪,對什么感興趣,未來想做什么工作。而后,耐心與孩子溝通,幫他為實現(xiàn)目標做規(guī)劃,找準努力的方向。學習就像射箭,先立好靶子,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而經(jīng)營愿景的方法也不難,無非是以下3點:①定好大方向,不要朝令夕改。目標有了,人很快能步入正軌,但切記目標不要來回切換,要讓孩子去認真思考自己的未來。②切分時間,分段推進。經(jīng)營目標就像建房子,要在時間的推移中,把體系搭好,把地基打牢。給目標一個進度條,將時間合理切分,而后層層推進。③?過程管理,專注當下。任何夢想的實現(xiàn),都不是易事。在孩子畢生的求索中,勢必會遭遇失敗。每當這時,一定要鼓勵他愛上做事的過程。體會當下,著手眼前,一步一個腳印地踏實往前走。 ?
有了孩子后,我經(jīng)常和家長們交流。大家似乎都有這樣的擔憂:孩子小學階段,學習狀態(tài)挺不錯,考試成績也不低,能穩(wěn)居全班前幾。但一上初中,精氣神大不如以前,就像是長跑運動,越跑越?jīng)]氣力。很擔心這樣下去,到了真正的沖刺階段,孩子學得很吃力,最后跟不上大部隊。孩子什么造化,學習的后半段才是關鍵,而這個后半程還可能延續(xù)到他成年之后。從小注重能力培養(yǎng)的孩子,或許剛開始沒什么出彩的表現(xiàn)。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慢慢養(yǎng)成的好習慣就會彰顯作用,反倒能彎道超車跑到前面。作為家長,我們從來是不遺余力地養(yǎng)育自己的小孩,但過程中一定要用對勁兒。只有方法對了,我們才能給孩子最好的助力。
?(圖文來自網(wǎng)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