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單元 ?走向近代
?
?
?
一、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
1.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
(1)背景:
①11世紀以后,歐洲農村開展殖運動,土地面積逐漸擴大。新開發(fā)的地區(qū)成為具有獨立司法權和行政自治權的地區(qū)。
②莊園制度逐漸衰落和瓦解,農民逐漸獲得對剩余產品的支配權。
(2)租地農場:
①原因:莊園制度下的小塊土地不適應新的生產經營活動,土地集中成為一種趨勢。
②產生:
A.14世紀中葉以后,越來越多的領主出租自營地,不再參與生產管理。
B.一些富裕農民通過承租、購買領主的土地等方式將土地集中起來,建立租地農場。
③代表:英國的租地農場出現(xiàn)得最早,也最典型。
④作用:促使農村土地關系發(fā)生變化;推動了農產品的市場化。
(3)手工工場:
①產生:手工業(yè)不斷發(fā)展,手工業(yè)者逐漸脫離農業(yè)生產,他們更多的為市場生產。13世紀,小型手工手工產生作坊得到發(fā)展。農村出現(xiàn)了分散的手工工場。后隨著雇傭關系的徹底形成,生產工具統(tǒng)一配備和集中勞動需求,形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場。
②作用:雇工分工合作,進一步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4)影響:土地關系的變化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推動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開始改變中世紀歐洲社會的整體面貌。
2.富裕農民和市民階層
(1)富裕農民:13、14世紀,富裕農民、騎士等通過各種手段不斷集中土地,以新的經營方式掌握了生
產、交換等環(huán)節(jié),控制了鄉(xiāng)村的行政事務,成為農村中富有生氣的階級力量。
(2)市民階層:手工業(yè)者、商人成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約關系賦予的權利,商人的政治權利不斷擴大,成為強化王權所需的政治力量。
二、文藝復興運動
1.文藝復興
(1)時間:14世紀中葉興起。
(2)地點:意大利。
(3)背景:
①經濟(根本原因):意大利工商業(yè)發(fā)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
②政治:形成中的資產階級不滿羅馬教廷對精神世界的控制。
(4)發(fā)展歷程:14世紀中葉,興起于意大利→15、16世紀,開始向西歐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傳播,延續(xù)了近300年之久。
(5)核心思想:人文主義。
(6)所屬層面:思想層面。
(7)方式:采取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方式,既有繼承,更有創(chuàng)新。
(8)實質:一場反對教會“神權至上”和提倡人文主義的新文化運動;也是一場思想文化運動。
(9)意義:
①思想:促進了人們思想的大解放,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fā)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②)經濟: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
③政治:打擊了羅馬教會和封建統(tǒng)治,是資產階級反對封建神學和封建統(tǒng)治的思想武器。
④科學:促進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和發(fā)展。
2.但丁與《神曲》
(1)人物:但丁是文藝復興的先驅;與彼特拉克、薄伽丘并稱為文藝復興“文學三杰”。
(2)《神曲》:內容分為“地獄”“煉獄”“天堂”三部分。
(3)意義:抨擊了教會的貪婪腐化,表達了市民階層的情感與理想。
3.達·芬奇
(1)簡介:意大利人,最大的成就是繪畫。他與拉斐爾、米開朗琪羅并稱為為文藝復興“美術三杰”。
(2)代表作:《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等,充分體現(xiàn)了人文主義精神。
4.莎士比亞
(1)簡介:文藝復興時期英國的文學藝術家。
(2)作品特點:反映了時代風貌和社會本質,深刻批判了封建道德倫理觀念和社會陋習,充分體現(xiàn)了人文主義者的生活理想。
(3)代表作:《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等。
三、探尋新航路
1.探尋新航路的熱潮
(1)時間:15世紀末開始。
(2)原因:
①經濟根源(根本原因):商品經濟日趨發(fā)達,新生資產階級渴求開拓新的貿易市場。
②社會根源(動力):東方絲綢、黃金等在歐洲極受歡迎,馬可·波羅描繪的東方國家,使歐洲社會出現(xiàn)了關注東方的熱潮。
③商業(yè)危機(直接原因):15世紀中期,奧斯曼帝國控制了東西方貿易的商道,歐洲人想要尋求通往東方的新航路。
④思想因素:人文主義精神的影響。
(3)條件:
①客觀條件:地理學的發(fā)展,地圓學說的流行;造船、航海技術的進步。
②主觀條件:A.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B.航海家的冒險和探索精神。
2.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
(1)迪亞士:
①時間:1487—1488年。
②資助國家:葡萄牙。
③路線: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達非洲好望角。
④意義:打開了繞道非洲南端通往東方的航路
。
(2)達·迦馬:
①時間:1497—1498年。
②資助國家:葡萄牙。
③路線:從葡萄牙出發(fā),繞過好望角,溯非洲東海岸北上,橫渡印度洋,到達印度西海岸。
④意義:A.獲得高出航行成本幾十倍的利潤;B.開辟了從海上到達印度的新航路。
(3)哥倫布:
①時間:1492年。
②資助國家:西班牙。
③路線:從西班牙出發(fā),橫渡大西洋,到達圣薩爾瓦多島,后又“發(fā)現(xiàn)”了古巴和海地。
④意義:發(fā)現(xiàn)美洲新大陸,開辟了從歐洲到美洲的航線,開啟了歐洲殖民者對美洲的殖民活動。
3.麥哲倫船隊全球航行:
(1)麥哲倫及其船隊:
①時間:1519—1522年。
②資助國家:西班牙。
③路線:從西班牙出發(fā),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返回歐洲。
④意義: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創(chuàng)舉,麥哲倫成為第一位橫渡太平洋的歐洲人,其船隊第一次完成了全球航行,證明了地圓說的正確。
(2)新航路開辟的影響:
①對歐洲: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yè)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②對世界:使歐洲與亞洲、美洲、非洲之間建立起了直接的商業(yè)聯(lián)系,往來日益密切;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世界的觀念從此逐步確立起來。
③對亞非拉:引發(fā)西歐的早期殖民擴張與掠奪,給亞非拉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同時帶來西方文明,促進了當?shù)胤饨ㄖ贫鹊耐呓狻?/span>
④對中國:給中國沿海居民帶來沉重災難;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四、早期殖民掠奪
1.葡萄牙與西班牙的殖民掠奪:
(1)早期殖民國家:最早進行殖民的國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2)葡萄牙殖民活動: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建立殖民據(jù)點與商站,控制印度洋到太平洋的海上通道,并以殖民據(jù)點為基地進行劫掠式貿易。
(3)西班牙殖民活動:憑借“無敵艦隊”,在美洲建立殖民大帝國,掠奪金銀,開發(fā)種植園。
2.英國的殖民擴張
(1)表現(xiàn):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逐漸成為海上霸主,開始在海外擴張殖民地;17世紀,通過在北美建立殖民地和大種植園以及“三角貿易”販賣黑奴,獲得巨額利潤;16、17世紀,在國王的特許下,英國成立了東印度公司、倫敦公司等多個貿易公司。這些貿易公司成為英國進行殖民貿易的先鋒隊。
(2)三角貿易:
①概念:主要在歐洲、非洲、美洲之間進行,航程路線呈三角形,故這個以販賣黑奴為中心的貿易被稱為“三角貿易”。
②背景:
A.美洲大陸的“發(fā)現(xiàn)”和環(huán)球航行的成功開闊了歐洲人的眼界。
B.中世紀晚期,西歐商品經濟空前繁榮,需要擴展市場,推銷產品,尋找原料。
C.新航路開辟后,歐洲人開始了早期殖民掠奪。
D.西班牙殖民者對印第安人的殘酷壓榨和殺戮,致使美洲勞動力極度匱乏。
③主要國家:英國(獲利最大);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進行)。
④目的:獲取更大的利潤(進行資本原始積累);補充和增加美洲殖民地的勞動力。
⑤過程(以英國為例):
A.出程:從歐洲(英國)出發(fā),將火器、機械制品和酒等物品運往非洲傾銷。
B.中程:在非洲擄獲黑奴運往美洲(西印度群島和美洲殖民地),賣給當?shù)胤N植園主。
C.歸程:從美洲購進殖民地盛產的蔗糖、煙草等產品,運回歐洲(英國)。
⑥影響:
A.對歐洲:加速了英國等西歐殖民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為工業(yè)革命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B.對非洲:人口大量減少,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制約了非洲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造成非洲傳統(tǒng)文明衰落,社會經濟倒退。
C.對美洲:為美洲種植園提供了勞動力,促進了美洲種植園經濟的發(fā)展。
3.荷、法、英殖民爭霸
(1)荷蘭殖民活動:有“海上馬車夫”之稱的荷蘭,進入17世紀,加入殖民掠奪者行列,入侵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從葡萄牙人手中奪取了馬六甲和錫蘭;強占了中國的臺灣;在非洲的好望角建立了殖民地;在北美洲建立了新尼德蘭殖民地。
(2)法國殖民活動:17世紀下半葉,法國先后在北美洲、非洲和建立了法屬殖民地。
(3)殖民爭霸:為奪取殖民地和世界市場,從17世紀下半葉起,荷蘭、法國與英國發(fā)生一系列戰(zhàn)爭;最終英國獲勝,在世界各地奪取了大片殖民地,自詡為“日不落帝國”。
(4)早期殖民掠奪的影響:
A.對歐洲:客觀上有助于歐洲殖民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B.對殖民地: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同時歐洲文化傳到殖民地,對殖民地社會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C.對世界:促進了世界之間物質文化的交流,有助于世界市場逐漸形成。
D.對英國:是促使近代英國崛起的因素之一。
(5)對資本原始積累的認識:
①資本原始積累是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必要條件,是資本主義國家崛起的重要途徑。
②以奴隸貿易和殖民掠奪為主要手段,帶有野蠻性和殘酷性。
?
?
?
1.西歐手工工場:手工工場可分為分散的手工工場(即簡單協(xié)作)和集中的手工工場(工場手工業(yè))兩個階段。簡單協(xié)作沒有改變手工的勞動工具和操作方法,僅是在同一資本家指揮下協(xié)同勞動;工場手工業(yè)是以手工技術和雇傭工人的分工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大生產,工人成為完全出賣勞動力的雇傭勞動者,與雇主形成徹底的雇傭關系。
2.富裕農民:是隨著歐洲農村社會生產和經營方式的發(fā)展變化而產生的。由于農業(yè)的發(fā)展、貨幣地租取代勞役地租,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在財富普遍積累的基礎上,一批富裕農民脫穎而出。他們是土地市場的重要參與者。
3.文藝復興的實質:文藝復興從表面上看是歐洲先進知識分子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的運動,但它不是單純的復興古典,而是反封建的新文化的創(chuàng)造,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文藝復興是對古希臘、羅馬文化中人文主義精神的繼承和發(fā)展,是反映歐洲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思想解放運動。
4.人文主義的內涵:以“人性”反對“神性”;以“人權”反對“神權”;以“自由”“平等”反對封建特權和封建等級制度。
5.新航路開辟的“新”,是相對于東西方交往的傳統(tǒng)商路而言的。
6.哥倫布“發(fā)現(xiàn)”的大陸:1492年,哥倫布到達了美洲,他始終認為他到達的就是亞洲的印度,還把當?shù)厝朔Q之為“印第安人”。
7.資本原始積累的方式:殖民掠奪、殖民擴張和殖民爭霸。
8.早期的殖民擴張的特點:早期的殖民擴張以掠奪財富為主要目的,以海盜式掠奪、欺詐性貿易和販賣黑奴為主要方式,并伴隨著種族奴役政策,是一種公開野蠻的強盜行徑。
獲得更多試題及答案,歡迎聯(lián)系微信公眾號:ygj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