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考部編語文文言虛詞用法
初中語文常見虛詞一覽表(一)
?
常用
虛詞
|
用法
|
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
語的詞或作用
|
例句
|
之
|
代
詞
|
1、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是第三人稱。
|
他(們)、她(們)、它(們)
|
公與之乘。(《曹劌論戰(zhàn)》)
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出師表》)
便扶向路,處處志之。(《桃花源記》)
謹(jǐn)食之,時而獻(xiàn)焉。(《捕蛇者說》)
|
2、代第一人稱的。
|
我
|
君將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說》)
|
3、指示代詞,表近指。
|
這(這件事)
|
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
助
詞
|
1、結(jié)構(gòu)助詞:定語前置的標(biāo)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
|
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
|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
咨臣以當(dāng)世之事。(《出師表》)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
|
2、結(jié)構(gòu)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
不譯
|
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悍吏之來吾鄉(xiāng),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
3、結(jié)構(gòu)助詞:賓語提前的標(biāo)志。
|
不譯
|
何陋之有?(《愛蓮說》)
|
4、結(jié)構(gòu)助詞: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
|
不譯
|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岳陽樓記》)
|
5、音節(jié)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diào)整音節(jié)的作用。
|
無義,譯時應(yīng)省去。
|
公將鼓之。(《曹劌論戰(zhàn)》)
期年之后。(《鄒忌諷齊王納諫》)
數(shù)月之后。(《鄒忌諷齊王納諫》)
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
動詞
|
到、往、到……去
|
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至之市,而忘操之。(《鄭人買履》)
|
其
|
代詞
|
1、第三人稱代詞??纱?、代事物,用在名詞之前,作領(lǐng)屬性定語。
|
他的、它的(包括復(fù)數(shù))
|
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岳陽樓記》)
竭其廬之入。(《捕蛇者說》)
其妻獻(xiàn)疑曰……(《愚公移山》)
而置之其座。(《古代寓言二則》)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岳陽樓記》)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狼》)
|
2、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整個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修飾語)。
|
他、它
(不能加“的”)
|
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陳涉世家》)
|
3、活用為第一人稱??捎米鞫ㄕZ或小主語。
|
我的、我(自己)
|
于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幼時記趣》)
|
4、指示代詞:表遠(yuǎn)指。
|
那、那個、那些、那里
|
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趙普》)
|
5、指示代詞
|
這種
|
有蔣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
6、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
|
其中的
|
不能名其一處也。(《口技》)
其一犬坐于前。(《狼》)
|
副詞
|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
|
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
|
其如地石何?(《愚公移山》)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邪?(《馬說》)[前一個譯作“難道”,后一個譯作“恐怕”]
|
連詞
|
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設(shè);或表選擇。
|
如果、還是
|
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以不若余之專爾。(《送東陽馬生序》)
|
于
|
介詞
|
表示動作發(fā)生的處所、時間。
|
在、從
|
將軍向?qū)櫋瓡詴耻娛?,試用于昔日。(《出師表》?/span>
往來于荒村野水之間。(《治水必躬親》)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孟子〉二章》)
|
表示動作的對象。
|
向、對、同、給、到等
|
操蛇之神聞之……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先帝在時……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出師表》)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
用在被動句中,介紹行為主動者
|
被
|
受制于人
|
用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
|
比
|
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魚我所欲也》)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說》)
|
表原因
|
由于、因為
|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二章》)
|
而
|
連詞
|
并列關(guān)系
|
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十則》)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
承接關(guān)系
|
就、接著或不譯
|
扁鵲望桓候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兜玫蓝嘀?,失道寡助》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zhàn)》)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盡吾齒。(《捕蛇者說》)
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yuǎn)甚。(《鄒忌諷齊王納諫》)
|
轉(zhuǎn)折關(guān)系
|
但是、可是、卻
|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記》)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
遞進(jìn)關(guān)系
|
而且、并且或不譯
|
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
|
修飾關(guān)系
|
地、著或不譯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記》)
吾恂恂而起……則弛然而臥。(《捕蛇者說》)
呼爾而與之。(《〈孟子〉二章》)
|
則
|
連詞
|
表示承接關(guān)系。一般用來連接兩個分句或緊縮復(fù)句中的前后兩層意思,表示兩件事情在時間上、事理上的緊密聯(lián)系。
|
就、便、原來是、已經(jīng)是
|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核舟記》)
|
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shè)的情況;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設(shè)或推斷的結(jié)果。
|
假使、如果;
那么
|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
表示轉(zhuǎn)折、讓步關(guān)系。表示意思有轉(zhuǎn)折時。
|
可是、卻
|
問之,則曰:“吾祖死于是……” (《捕蛇者說》)
|
表示選擇。
|
就
|
非死則徙爾 ???(《捕蛇者說》)
|
副詞
|
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diào)和確認(rèn)作用。
|
是、就是、就
|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
乃
|
副詞
|
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
|
才
|
乃悟前假寐,蓋以故。(《狼》)
|
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
|
就
|
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陳涉世家》)
|
表示出人意料。
|
竟、竟然,卻
|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京師人乃寶吾之所薪。(《竹溪記》)
|
判斷句中,表判斷。
|
是、就是
|
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
連詞
|
表示前后的銜接或轉(zhuǎn)折。
|
于是
|
乃重修岳陽樓。(《岳陽樓記》)
|
代詞
|
第二人稱代詞。
|
你、你的
|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
以
|
介詞
|
介紹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
|
因為、由于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前一個“以”表原因,后一個“以”表目的。)(《出師表》)
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以其境過清。(《小石潭記》)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師表》)
|
介紹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條件。
|
用、拿、憑借、依據(jù)、按照、用(憑)什么身份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
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以嚙人,無御之者。(《捕蛇者說》)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
|
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
|
把、拿、用
|
屠懼,投以骨(《狼》)
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出師表》)
先帝……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師表》)
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活板》)
|
連詞
|
表示目的。
|
來
|
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
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故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記》)
|
表示結(jié)果。
|
以至、因而
|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
|
有時相當(dāng)于連詞“而”,只是不能用于轉(zhuǎn)折關(guān)系。
|
|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
醉則更相枕以臥(《始得西山宴游記》)
|
表示承接關(guān)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
|
可譯為而或省去
|
手自筆錄,計日以還。(《送東陽馬生序》)
|
動詞
|
認(rèn)為
|
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說新語〉三則》)
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
也
|
語氣助詞
|
表示判斷語氣。
|
夫戰(zhàn),勇氣也。(《曹劌論戰(zhàn)》)
蓋竹柏影也。(《記承天寺夜游》)
|
表示肯定語氣。
|
了
|
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扁鵲見蔡桓公》)
|
表示疑問語氣。
|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論語〉八則》)
|
表示感嘆語氣。
|
呀
|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口技》)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ā多u忌諷齊王納諫》)
|
|
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
|
當(dāng)余之從師也,負(fù)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東陽馬生序》)
|
乎
|
語氣助詞
|
表疑問語氣。
|
嗎、呢
|
若毒之乎?(《捕蛇者說》)
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
|
表測度語氣
|
吧
|
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岳陽樓記》)
|
用于感嘆句
|
啊、呀
|
嗚呼!熟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ā恫渡哒哒f》)
|
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
|
介詞
|
對(于),在,在……上面
|
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說》)
今雖死乎此,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捕蛇者說》)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蔽釃L疑乎是。(《捕蛇者說》)
|
焉
|
代詞
|
疑問代詞
|
哪里
|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
相當(dāng)于“之”
|
它
|
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寫的這篇文章。)(《捕蛇者說》)
|
兼詞
|
用于動詞、形容詞之后,即兼有介詞和代詞的作用。相當(dāng)于“于之”。
|
從這里、在那里
|
懼有伏焉。(《曹劌論戰(zhàn)》)
不復(fù)出焉(《桃花源記》)
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ā墩撜Z》八則)
|
助詞
|
句末疑問語氣助詞。
|
了、呢
|
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愚公移山》)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zhàn)》)
|
雖
|
連詞
|
表示假設(shè)。
|
即使
|
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三峽》)
今雖死乎此,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捕蛇者說》)
|
表示轉(zhuǎn)折。
|
雖然
|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
者
|
助詞
|
結(jié)構(gòu)助詞。
|
……的、……的人、……的事物、……的情況、……的原因
|
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叩石墾壤(《愚公移山》)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出師表》)
|
語氣助詞,用在主語之后表示停頓,謂語部分一般用“也”字結(jié)尾,起判斷作用。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
然
|
代詞
|
起指示作用。
|
這樣、如此
|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記》)
|
連詞
|
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
|
然而、但是
|
然足下卜之鬼乎(《陳涉世家》)
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語氣助詞
|
用在形容詞之后,作為詞尾。
|
……地
|
雜然相許(《愚公移山》)
|
用于詞尾。
|
……的樣子
|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記》)
|
用于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gòu)成“如…… 然”“若……然”格式
|
……的樣子、好像……似的
|
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
為
|
動詞
|
表判斷。
|
是
|
中軒敞者為艙 ?(《核舟記》)
|
表動作行為。
|
做
|
向吾不為斯役 ?(《捕蛇者說》)
|
介詞
|
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
|
向、對
|
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
表示被動。
|
被
|
梅花為寒氣所勒(《西湖游記二則》)
|
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
|
替、給
|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
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
|
為著、為了
|
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
表動作、行為的時間。
|
當(dāng)、等到
|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故事兩篇》)
|
所
|
助詞
|
經(jīng)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jié)合,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八弊纸Y(jié)構(gòu)是名詞性短語。
|
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
|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
所以
|
表原因。
|
|
親賢臣,遠(yuǎn)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yuǎn)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
|
表手段和目的
|
|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
?
初中語文常見虛詞一覽表(二)
文言文虛詞“而”意思全整理
?
轉(zhuǎn)折連詞
“但是,卻”
|
《論語》
|
“人不知而不慍”“?為人謀而不忠乎”“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
《山市》
|
“而樓上人往來屑屑”
|
《智子疑鄰》
|
“而疑鄰人之父”
|
《狼》
|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兩狼之并驅(qū)如故”“而頃刻兩斃”
|
《愛蓮說》
|
“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 “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
|
《核舟記》
|
“而計其長”
|
《觀潮》
|
“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 “而僦賃看幕”
|
《馬說》
|
“而伯樂不常有”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
《送東陽馬生序》
|
“足膚皸裂而不知”
|
《醉翁亭記》
|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 “而不知人之樂”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
《滿井游記》
|
“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
《陳涉世家》
|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
《唐雎不辱使命》
|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而君逆寡人者”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隆中對》
|
“而智術(shù)淺短” “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而其主不能守” “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
|
《出師表》
|
“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
|
《公輸》
|
“殺所不足而爭有余” “宋無罪而攻之”?“知而不爭” “爭而不得” “義不殺少而殺眾” “公輸盤詘,而曰”
|
《孟子》
|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然而不勝者”
|
《魚我所欲也》
|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
《愚公移山》
|
“而山不加增”
|
修飾連詞
可不譯
|
《論語》
|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
《智子疑鄰》
|
“暮而果大亡其財”
|
《塞翁失馬》
|
“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丁壯者引弦而戰(zhàn)”
|
《夸父逐日》
|
“道渴而死”
|
《共工怒觸不周山》
|
“怒而觸不周之山”
|
《核舟記》
|
“啟窗而觀”
|
《大道之行也》
|
“故外戶而不閉”
|
《觀潮》
|
“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 “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 “爭先鼓勇,溯迎而上”
|
《馬說》
|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執(zhí)策而臨之”
|
《小石潭記》
|
“潭西南而望”
|
《岳陽樓記》
|
“然則何時而樂耶” “先天下之憂而憂”
|
《醉翁亭記》
|
“朝而往,暮而歸” “臨溪而漁” “雜然而前陳者”
|
《滿井游記》
|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
|
《陳涉世家》
|
“傭者笑而應(yīng)曰”
|
《唐雎不辱使命》
|
“挺劍而起”
|
《隆中對》
|
“挾天子而令諸侯”
|
《出師表》
|
“可計日而待也”
|
《公輸》
|
“在宋城上而待楚寇”
|
《孟子》
|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
|
《魚我所欲也》
|
“蹴爾而與之”
|
《孟子故事兩則》
|
“仰而視之” “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
《鄒忌諷齊王納諫》
|
“窺鏡而自視” “時時而間進(jìn)” “暮寢而思之”
|
《愚公移山》
|
“面山而居”“河曲智叟笑而止之”“?何苦而不平”
|
承接連詞
“然后”
|
《童趣》
|
“使之沖煙而飛鳴”“?拔山倒樹而來”?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
《論語》
|
“溫故而知新”“ 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死而后已”
|
《世說新語》
|
“相委而去”
|
《塞翁失馬》
|
“馬無敵亡而入胡” “墮而折其髀”
|
《傷仲永》
|
“得為眾人而已耶”
|
《孫權(quán)勸學(xué)》
|
“結(jié)友而別”
|
《大道之行也》
|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不而作”
|
《湖心亭看雪》
|
“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
《五柳先生傳》
|
“或置酒而招之”“既醉而退”
|
《送東陽馬生序》
|
“久而乃和”
|
《小石潭記》
|
“乃記之而去”
|
《岳陽樓記》
|
“感極而悲者矣”
|
《醉翁亭記》
|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日出而林霏開” “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人知從太守游而樂”
|
《滿井游記》
|
“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
《陳涉世家》
|
“奪而殺尉” “為壇而盟”“?收而攻蘄”
|
《唐雎不辱使命》
|
“與臣而將四矣” “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長跪而謝之曰”
|
《公輸》
|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鄰有敝輿而欲竊之”“?鄰有短褐而欲竊之”“?鄰有糠糟而欲竊之”
|
《孟子》
|
“委而去之” “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
《魚我所欲也》
|
“呼爾而與之”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
《孟子故事兩則》
|
“發(fā)于南海,而飛于北?!?“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
|
《曹劌論戰(zhàn)》
|
“登軾而望之” “再而衰,三而竭”
|
《鄒忌諷齊王納諫》
|
“而復(fù)問其妾曰”
|
《愚公移山》
|
“聚室而謀曰”
|
并列連詞
“而且”
|
《論語》
|
“學(xué)而時習(xí)之”“任重而道遠(yuǎn)”
|
《口技》
|
“婦拍而嗚之”
|
《核舟記》
|
“中峨冠而多髯者” “而豎其左膝”
|
《醉翁亭記》
|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 “而年又最高” “野芳發(fā)而幽香” “而樂亦無窮也” “往來而不絕者” “溪深而魚肥” “起坐而喧嘩者”
|
《滿井游記》
|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
《隆中對》
|
“則名微而眾寡” “國險而民附”
|
《出師表》
|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
《公輸》
|
“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
《孟子》
|
“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
《魚我所欲也》
|
“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舍生而取義”
|
《鄒忌諷齊王納諫》
|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
|
因果連詞
“因為”
|
《滿井游記》
|
“而此地適與余近“
|
《游褒禪山記》
|
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
《赤壁之戰(zhàn)》
|
表惡其能而不用也
|
表假設(shè)
“如果”
|
《馮婉貞》
|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
《祭十二郎文》
|
“死而有知,其幾何離”
|
表假目的
“為了”
|
《阿房宮賦》
|
“縵立遠(yuǎn)視,而望幸焉”
|
《鴻門宴》
|
“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
|
特殊解釋:
?
1罷了
2緊接著
3一會兒
4有時
5不久
6才,方才
7通“爾”
8通“如”
9即“何況”
|
《山市》《口技》《湖心亭看雪》
|
“城市依稀而已”“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語氣,相當(dāng)于“只不過……樣罷了”
|
《山市》《口技》《觀潮》
|
?“既而風(fēng)定天清”“既而兒醒”“既而漸近”“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不久,緊接著
|
《世說新語》《口技》
|
“俄而雪驟”“?俄而百千人大呼”——不久、一會兒
|
《岳陽樓記》
|
“而或長煙一空”——有時
|
《醉翁亭記》
|
“已而夕陽在山”——不久
|
《不祥》
|
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才,方才
|
《促織》
《項脊軒志》
|
“而翁歸,自與汝復(fù)算耳”“?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
《察今》
|
“軍驚而壞都舍”——?通“如”:好像,如同
|
《諫太宗十思疏》
|
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jìn)一層的意思。
|
?
初中語文常見虛詞一覽表(三)
?
一、?之
?
1、作助詞用。主要用法有三種類型:
(1)相當(dāng)于“的”,是定語的標(biāo)志。
例如:①菊之愛,陱后鮮有聞。③水陸草木之花。
(2)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起舒緩語氣作用,無實義。
例如:①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3)起補足調(diào)音節(jié)和舒緩語氣作用,無實義。
例如:①公將鼓之。②久之。③悵恨久之。
2、作代詞用。(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1)人稱代詞,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我”、“他們”、“她們”、“它”、“它們”。
例如:①具答之。②親戚畔之。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詞,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這”、“這樣”“這件事”、“那”、“那樣”等。
例如:①漁為甚異之。
(3)作動詞用。相當(dāng)于“到”、“往”、“去”。
例如:①輟耕之壟上。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語法作用。
(1)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無實義。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
(2)定語后置標(biāo)志,無實義。如:①馬之千里者。②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
二、?乎
?
(1)語氣詞(一般用在句未):表提問或反問,也可表猜測、感嘆。如:
①死國可乎?②王侯將相寧有種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詞(一般用在句中):類似于“于”的用法。如:
①在乎山水之間也②頹然乎其間者
?
三、?者
?
1、結(jié)構(gòu)助詞,譯“……的人”“……的事物”“……的情況”等,相當(dāng)于名詞性短語。如:
①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2、語氣助詞,用在作主語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之后表示停頓,謂語部分一般用“也”字結(jié)尾,起判斷作用。如:
①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四、以
?
1、用作介詞,表示動作行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時間等可以譯為“把”、“用”、“拿”、“在”、“從”等,或表示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條件,譯為“靠”、“憑借”、“根據(jù)”等。如:
(1)何以戰(zhàn)?//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獞{借
(2)雖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鶕?jù)
2、作連詞,表目的時,可譯作“(用)來”,“以便”;?表順接時,相當(dāng)于“而”;表結(jié)果時,可譯作“以致”;表原因時,可譯作“由于”、“因為”。如:
(1)屬予作文以記之——(用)來
(2)以傷先帝之明——以致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為
(4)卷石底以出?!喈?dāng)于“而”
?
3、用作動詞,可譯作“認(rèn)為”。如:
(1)皆以美于徐公。
4、特殊用法:通假字,通“已”,已經(jīng)。如:固以怪之矣。
?
五、以
1.?用作介詞
表示憑借,譯為“憑、靠”。例: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譯為“用、拿、把、按照”。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2.?用作連詞
表示并列、承接、修飾,“以”相當(dāng)于“而”。
例:俯身傾耳以請
表示目的,譯為“來、用來”。例:屬予作文以記之 (《岳陽樓記》)
表示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可譯為“因”,“因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3.?用作副詞
譯為“已”,“已經(jīng)”。例: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
六、其
?
1、代詞
(1)表示第三人稱,譯作“他”“他的”“他們”“他們的”“它”“它們”“它們的”。
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指示代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也可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
①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②復(fù)前行,欲窮其林。
③其一犬坐于前。
2、副詞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或許”“恐怕”“一定”“怎么”“難道”等,或省去。
①其真無馬耶?可譯作:“難道”
②其真不知馬也??勺g為:大概
③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其:可譯為“恐怕”。
④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譯為“一定”。
?
七、為
?
1、作介詞時,除表被動外都讀作wèi,可譯作“被”、“對”、“給”、“替”、“當(dāng)”,“為了”、“因為”等。
如:①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山巒為晴雪所洗(wéi,被。)
②不足為外人道也。(wèi“向”“對”)
③為楚造云梯之械。(wèi,“給”)
④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wèi,“當(dāng)”)
⑤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wèi,因為,由于)
2、當(dāng)“為”作動詞時,讀wéi,可依據(jù)語境的不同,譯成各種相應(yīng)的動詞,如:“做”,“當(dāng)作”、“成為”,“雕刻”,“是”等。如: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是)
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當(dāng),成為)
③為宮室、器皿。(雕刻)
④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有)
⑤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淮北則為枳(稱為,叫做)
⑥為小門于大門之側(cè)而延晏子(造)
3、特殊用法:
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名詞,心理活動)
?
八、于
?
1、引進(jìn)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可靈活地譯為“在”、“向”、“到”、“從”、“跟”、“對”、“給”等。例如:
①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dá)于諸侯。(在)
②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對)
③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從)
④欲報之于陛下也(向)
2、放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
例如: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輕于鴻毛
②皆以美于徐公。
?
九、焉
?
1、疑問代詞,相當(dāng)于“怎么”“哪里”。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熟語)
2、語氣助詞。如: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3、代詞,相當(dāng)于“之”。如:忽啼求之,父異焉(《傷仲永》)
4、兼詞,相當(dāng)于“于何”“在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5、兼詞,相當(dāng)于“于此”“在這里”“在那里”。如: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劌論戰(zhàn)》)
?
十、雖
?
連詞“雖”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兩種用法。
1、表示假設(shè),可譯為“即使”。
如:①雖千里弗敢易也,豈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三峽》)
2、表示轉(zhuǎn)折,可譯為“雖然”。如: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
十一、然
?
1、代詞,起指示作用,譯作“這樣”“如此”。
如:父利其然也(《傷仲永》)
2、連詞,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譯作“然而”“但是”等。
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陳涉世家》)
②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出師表》
3、助詞
(1)用在形容詞之后,作為詞尾,譯作“……的樣子”。如:
翼然臨于泉上、頹然乎其間者//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用于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gòu)成“如……然”“若……然”格式,相當(dāng)于“……的樣子”“好像……似的”。如:
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
十二、乃
?
1.副詞
(1)可譯為“竟然”。例: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2)可譯為“于是”、“才”、“就”。
例:乃重修岳陽樓。(于是,就)(《岳陽樓記》)
2.判斷詞,可譯為“是”、“就是”。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3.第二人稱代詞,可譯為“你”、“你的”。例: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
十三:則
?
1.連詞
(1)表示承接關(guān)系,可譯為“就”。
例: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岳陽樓記》)
(2)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可譯為“如果”,“那么”。
?例:萬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
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出師表》)
(3)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可譯為“卻”。
例:余則蘊袍敝衣處其間。(《送東陽馬生序》)
2.表示判斷,可譯為“就是”。
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
十四、因
?
1. 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于是”、“就”。
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2. 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依據(jù)、方式,可分別譯為“由于”、“憑借”、“依靠”。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隆中對》)
3. 介詞,可譯為“根據(jù)”、“依照”。例:罔不因勢象形。(《核舟記》)
4. 副詞,可譯為“因此”。例:因以為號焉。(《五柳先生傳》)??
??????
十五、且
?
1.?副詞
(1)用在動詞或數(shù)詞前,表示動作行為將要發(fā)生,可譯為“將”,“將要”、“將近”。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為的狀態(tài),可譯為“姑且”、“暫且”。
例:存著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2.連詞
(1)表示遞進(jìn),可譯為“況且”。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表示讓步,可譯為“尚且”、“還”。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馬說》)
(3)表示并列或遞進(jìn),可譯為“和”、“而且”、“并且”。例: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
十六、矣
1.句末語氣詞,表示肯定或判斷推測語氣,相當(dāng)于“了”、“啊”。
例:?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了)(《論語》十則)
2.句末語氣詞,表示感嘆語氣,相當(dāng)于“了”。例:甚矣,汝之不惠?。耍?/span>
3.語氣詞,表命令或請求,相當(dāng)于“了”、“啦”。例:登軾而望之,曰:“可矣?!?/span>
獲得更多試題及答案,歡迎聯(lián)系微信公眾號:ygjjcom